关于建立健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的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24-12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治理的重要一环,既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建设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区委积极深入推进“加强和创新城区社会治理”主题调研活动的工作部署下,于课题组领导XX部长的悉心带领与指导下,自10月底至11月中旬,我们调研组全体成员积极行动,先后深入走访了区文联、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以及各镇街、村(社区)等辖区内各类文化机构。通过综合运用实地走访观察、结构式访谈、调查问卷等多元化且科学严谨的调研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地围绕我区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展开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力求精准把握现状、深入剖析问题,现将此次调研的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艺“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协调与统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XX实现乘势而上、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了较好的文化支撑。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惠及民生共筑和谐。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搭台、部门组织、各方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格局。近两年来,广泛开展了乡村“四季村晚”、送春联、“4·23”阅读日活动、“热血当歌”书画展、“乡村记忆”美术展、“自然之境”油画展、“小荷尖尖”师院美术作品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公共文化进村入户·送戏下乡”“XX畅晚·夜夜湘伴”等较大型公共文化惠民、文艺展览活动共计60余场次;区文联联合区书法绘画摄影协会举办6期书画摄影展,并开展了“XX好声音·接力省旅发”歌咏比赛总决赛、送春联下乡、书法进校园、千人共书书法等各类活动30余场次,进一步点亮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城市与乡村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阵地建设稳步提升,服务群众扎根基层。深入学习贯彻XX文化思想,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想方设法、攻坚克难,推进全区文化阵地建设。近年来,区文化馆与区老年大学共建共用,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馆内长期开设了声乐、古筝等系列文艺课程,进一步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投资200余万的区图书馆新馆于2022年4月正式开馆,现有图书13023册,面积达560平米;在天嘉·成林间成立我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和社区文化馆,并分别与悠贝图书馆及区妇联携手共建区图书馆少儿分馆和妇儿分馆;区美术馆位于XX艺术家部落内,面积达1630平米,今年投资450万元对美术馆进行提质改造升级,并于9月与XX文创艺术研究中心携手面向群众开放,“三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年均开放接待参观人数和读者达13万人次。目前,全区共有90家文化类机构。其中,文化馆1家,下设天嘉分馆、兴路分馆;图书馆1家,下设天嘉分馆、少儿分馆、妇儿分馆;美术馆1家;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中心1家;镇街文化站6家、村(社区)文化站54家、农家书屋实现21个行政村全覆盖,全区基层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此处隐藏4152字,下载后查看---

(三)文化队伍建设不健全。当前,我区文化机构及下属文艺协会均老龄化严重,以中老年为主,比如区内各文艺协会会员平均年龄分别是:书法绘画摄影协会57岁,区诗词楹联协会61岁,区文学学会59岁,区音乐协会56岁,60后、70后占绝大一部分,80后甚至90后文艺家人数极少;区文旅体局仅有一名音乐人才,无其他文化类专业人才。全区青年文艺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未能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部分艺术门类甚至出现人才断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协调能力欠佳,地方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距文化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

三、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障资源直达。一是夯实资源基础,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专项资金,并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使用办法,保障资源整合、输送、设施建设等各环节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人员配备,明确区级、镇街、村(社区)各级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中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职责,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工作队伍。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工作纳入相关部门、街道(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对基层文化服务站点的服务效能、群众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确保机制长效稳定运行。二是整合资源力量,构建合作机制。一方面,成立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旅体局、区融媒体中心等多部门单位参与的公共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打破部门壁垒,对区内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等资源进行统一梳理、分类整合,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鼓励文化协会、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多方面力量将其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整合范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作共建等方式,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充分盘活社会文化资源。三是对接群众供需,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基层文化需求调研机制,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精准收集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偏好和意见建议,形成需求清单,让广大群众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由资源供给方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供给菜单,通过“订单式”配送、“菜单式”服务等模式,提高供需对接的精准度,确保送到基层的文化资源符合群众口味,切实提高群众参与度。

(二)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优化设施建设,保障资源利用。全面加强文化服务场馆建设,重点对中心村已建、在建、新建的文化设施进行整合提升,同步建立设备更新保障机制,定期对基层文化设施设备进行检查更新,确保资源输送的硬件条件良好,实现基层文化设施的整合及文化设施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夯实服务体系,推进资源下沉。全面推进建立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区图书馆为分馆、下属图书馆分馆、镇街文化站为支馆,以村(社区)文化站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上下互联互通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乡村博物馆、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下沉、向农村地区倾斜。三是强化数字赋能,畅通输送路径。加大对区数字文化平台的建设投入,优化平台功能,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依托XX融媒、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镇街文化服务中心等资源,拓宽线上输送渠道,开展信息化服务,推动广大市民就近、方便和低成本享受和利用各类线上公共文化资源。

(三)深化文化内涵,提升服务品质。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彰显区域特色。依托XX艺术家部落(XX区美术馆),积极与各艺术群团加强合作,开展我已将文档中所有提及“蒸湘区”的相关信息(包括学校、镇街、人名等)替换为“XX”,完成泛化处理。如果还有其他具体需求,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