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部分指标回落或许只是一个开端。之后的经济形势可能更加严峻,甚至面临长期低速增长的风险。因此,须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有充分估计。
宏观政策必须将稳住民生、稳住居民收入作为重要的发力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要高度重视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带来的就业压力和部分居民收入迅速下降的问题。当前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失业问题有愈发严重的趋势。就业和居民收入问题关乎社会稳定。
数字经济的安全寓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之中。数字经济发展中会存在安全问题,但不发展、发展慢会造成更大的不安全。要给数字平台、数字经济留有足够的创新空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相关监管政策的出台要更加审慎,更加包容,更加可预期。政府和市场之间只有达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凝聚共识,稳定预期,形成合力,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在大变局中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确定性
---此处隐藏6839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要避免好心办坏事。各个政府部门出台各项政策的动机和出发点毋庸置疑,但有时候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政策实施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各个部门在出台政策,尤其是在出台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可能产生的效果,充分估计政策实际效果与制定政策的动机和出发点偏离的可能性。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时是一个“黑箱”,所以相关部门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要有认识,政策对应解决问题不是“百发百中”。由于经济社会运行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充分预见所有可能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须要预留一些模糊地带,特别是创新,更需要“灰色”地带和实行“黑箱”管理。社会耦合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精准耦合,而是一种模糊耦合,应允许存在模糊地带,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宏观环境不确定的条件下,须要为政策留有更多余地和弹性。
同时,对一些政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要有充分认识。这一原理与药物类似,在使用药物时,一定要先了解自身能否承受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总之,制定政策一定要避免“好心办坏事”,要有风险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
第二,在各个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和监管措施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若在风险评估中发现政策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能存在处置风险的风险,就有可能尽快减少这个政策措施所引发的新的不确定性、新的风险。政策出台时要少一点想当然,多一点不确定性思维,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将政策及其执行可能出现的偏差或引致的风险降至最小。
第三,相关部门之间要做好协调。可以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来解决协调的问题。假设不同部门出台不同的政策,在政策出台后,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在政策出台前,先做一些思想实验和模拟评估,在分析评估阶段,与市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而不是关起门来制定政策,这样就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策的“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关政策的出台要更加审慎,更加包容,对市场主体来说更加可预期。政府和市场之间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稳定预期,共同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