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正式发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鉴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课题组,近一年来持续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系统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建议。
“拔尖计划”“强基计划”“101计划”……一个个培养计划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一项项与高校科研密不可分的关键技术助力大国工程纷纷“亮相”;一节节慕课“出海”,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生,引入中国大学的课堂……
高校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2023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3年的60.2%,高等教育进入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2024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此外,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口,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面对人口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与国际竞争新形势,如何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如何深挖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量质齐升
---此处隐藏6951字,下载后查看---
加强有组织的社会服务
高校应加强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做到三方面支撑。
支撑创新高地建设。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应主动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在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科技研发计划中,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高校应主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向产业最前沿推动应用型研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支撑区域定向创新。高校应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在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配置资源,聚焦区域产业行业整体升级,设置科研项目,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育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同时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提升;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补齐区域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板,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