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施工图”,开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为此,本文对一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热点进行盘点,回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故事,以充分展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热点一:新时代新征程开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指导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有学者指出,我国将从6方面发力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一是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形成高水平的调控体系,从根源上降低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二是更加注重精准管控,形成高水平的治理体系,精准识别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三是更加注重规范助推,形成高水平的标准体系,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领绿色转型。四是更加注重市场引导,形成高水平的政策体系,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五是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形成高水平的技术体系,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六是更加注重开放共赢,形成高水平的合作体系,共谋发展与保护协同的全球合作新路径。
热点二:CCER市场正式启动与全国碳市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正式启动。1月25日,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首部专项法规。全国碳市场迈入由全国强制减排交易市场和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双轮驱动”的时代。
CCER市场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重大制度创新。建设CCER市场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启动CCER市场机制后,更多自愿减排项目业主可以参与市场交易,增加碳市场体量,提升市场流动性。截至2024年10月,已经公示减排项目44个,从目前已经公示的项目来看,预计每年可产生核证自愿减排量1137万余吨。
热点三: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2024年3月6日,《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发布,明确了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两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面完成并发布实施,初步形成了一套全域覆盖、跨部门协同、多要素综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目前,全国共划分4万余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按照“一单元一策略”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此处隐藏3368字,下载后查看---
“四个转型”是一个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对新时代我国绿色转型实践的科学总结,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坚持全面转型提供目标和方向,需要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化升级。坚持协同转型需要整体考虑、全局把握、协同推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全局和局部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加强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有效解决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坚持创新转型提供强力引擎和制度保障,需要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绿色低碳领域集成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坚持安全转型保障稳定与可持续,需要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筑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屏障。
热点九:中国积极引领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2024年10月21日—11月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大会在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濒危物种保护力度以及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促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作为最早签署、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方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实施重大举措、提升监管能力、推进全民行动等方式不断取得新成效。中国于2021年主办了COP15等相关活动,推动各方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2024年1月,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2030年目标和2035年目标,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全球第七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完成战略行动计划更新的国家。中国率先出资成立的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启动。中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作为和担当,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热点十:中国务实型气候行动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推动力。2024年11月11日—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大会聚焦气候融资、国家自主贡献、损失与损害基金、转型摆脱化石燃料等焦点议题,推动国际社会进一步加速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从积极推动气候谈判,到正式发布《国际零碳岛屿合作倡议》,再到设立“中国角”向国际社会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举办丰富的边会活动……此次大会期间,中方与各方团结合作,以务实行动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注入正能量。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者,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批缔约方之一,也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巴黎协定》的国家之一,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已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已下降了80%,2023年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碳达到了8.1亿吨。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