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战略部署,首要任务就是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这一方面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的战略演进和实践要求,另一方面也充分彰显了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时代意蕴,充分体现了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征程上城乡关系的科学把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牵引作用,加快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为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探索新路径。

一、深刻领会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此处隐藏3696字,下载后查看---

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巨大潜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牵引作用,促进中国特色城乡融合持续健康发展,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快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根本在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城乡产业升级与人口集聚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要强化城乡产业协同联动。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着力扩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规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载体,不断增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载能力和区域人口吸引力,加快城乡产业联动和互补。另一方面,要构建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探索进城落户农民“三权”自愿有偿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实现城乡自由有序流动;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

(二)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模式,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统筹谋划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覆盖、部分产业向周边转移。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县城“城尾乡头”的桥梁衔接作用,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县域统筹,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三)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城乡发展格局,有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难题。要遵循城乡融合发展的规律,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要立足城乡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城乡融合发展平台载体,探索建立具有特色且优势互补的城乡产业体系,推动城乡产业多重业态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在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优势,处理好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城市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关系,加大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合理配置,将城市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服务业、优质教育资源等引入乡村,激发要素流动形成乘数效应和化学反应,提高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力效能。

(四)创新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体系,以城带乡,全面提升城镇治理现代化水平。城镇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一方面,要科学把握城市治理面临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动城市治理方式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从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充分发挥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智慧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政策协同,推动城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要素共用、产业生态互促,健全城镇智慧治理体系,以城市发展反哺带动城镇、乡村同步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