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农民不仅满足了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步骤。我国在20xx年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到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培养新型农民”,再到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型职业农民”写入其中,20xx年正式全面开启了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序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面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爱农业、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高素质农民培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高素质农民的耦合性逐渐增强。这表明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高素质农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养殖等劳动密集型工作,而是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亚当?斯密高度肯定后天学习和教育在塑造劳动者能力方面的核心作用,他坚信后天教育比先天条件更为重要,可以激发劳动者的潜能。劳动者在学习技能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将职业技能内化,还能超越自身劳动潜能的限制,突破既有约束。因此,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能够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研究,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xx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xx)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其农业发展对全国具有显著影响。近年来,xx积极推行多元化的农民培训,逐步构建了适应本区实际的培养体系。但因起步阶段较晚、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参与培训意愿较低等因素,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面临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培育高素质农民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

---此处隐藏4083字,下载后查看---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要优先从筛选培育对象做起,挑选一批想培育、能培育、好培育的农民大力投入,形成示范引领,进而激发其他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同时,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支出方面,要建立健全资金监管制度,规范各项开支,实行目标导向,引入绩效机制,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正向增长。

(三)健全培育体系,优化教师队伍

要尽快吸引农业领域的全职教师,尤其是那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第一,拓宽师资来源。除高校农业教授与科研机构专家外,应动员各类培训机构、科普单位、现代农场及合作社,选拔优秀农业专家参与教学,并出台激励政策吸引专业农户、青年农场主投身教育。第二,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严格学历门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同时,强调实践能力考核,确保教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此外,引入高素质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充实培育内容,满足市场需求

高素质农民培育需紧跟时代步伐,契合市场与农民需求,强调实效性和农业现代化综合素养。在农业发展背景下,培育内容应适时调整,创新优化。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及农民需求定制课程,实施差异化教学。首要目标是强化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理论与实践并重,确保参训者能熟练掌握农业技术、设施设备操作、最新经营理念。培训内容应针对不同职业类别灵活调整,如对种植、养殖大户及现代农场主,侧重市场销售、科技应用与管理理念培训。对技能型农民,则着重职业操守与岗位职责教育。此外,还需培育其经营管理能力,涵盖员工管理、设备采购、成本控制、利润分析、市场推广与农产品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