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重要讲话精神和D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一、全面看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特别是9月下旬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有力提振市场信心,经济实现明显回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工业和服务业增速回升。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6.1%,其中房地产业生产指数增速比上月回升2.1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继续扩大。前11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3%,支撑作用明显。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0%,快于三季度平均增速。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前11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2023年全年低0.1个百分点。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足,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市场预期稳步改善,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连续3个月保持在扩张区间。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4年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居全球第11位,是10年来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技术交易持续活跃,2024年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同比增长17.8%。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前11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光伏电池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3.1%、11.1%、14.8%。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形成3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超过85%。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增长34.6%和35.6%,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
---此处隐藏9126字,下载后查看---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突出抓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全力稳外贸、稳外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稳步推进服务业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全力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稳定畅通运行。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大力提升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全力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稳妥处置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空间。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统筹区域战略深化实施和区域联动融合发展,不折不扣抓好重大战略贯彻落实。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更大力度稳定就业,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加强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继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保障,守住兜牢社会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