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既需要物质力量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社会应当大力弘扬的五种具体精神,即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以下简称“五种精神”),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深刻理解“五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把握其重要意义,有利于在全社会广泛弘扬“五种精神”,更好地传承和赓续中国GCD人精神谱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重要精神力量。
一、“五种精神”的科学内涵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之际,“五种精神”以整体的形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呈现出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指向。总体来看,“五种精神”之间联系密切,在精神内核上具有契合性,在精神引领上具有同向性,在精神价值上具有一致性,因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一方面,“五种精神”连贯相通,交织相融,相互映射。如,劳动精神含有对创造性劳动的要求,与创造精神相联。奋斗意味着会有牺牲,因此离不开奉献,等等。另一方面,“五种精神”联动互动,同频共振,协同共进。“五种精神”在价值指向上高度一致,共同服务并助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主题;而具体来看,“五种精神”之间又相互区别,在基本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并各有侧重,在引领方式和践行方式上也有具体区别,在不同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民族,在劳动中造就光辉历史,培育璀璨文明,也必将在劳动中不断开创光明未来。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对劳动精神进行系统阐释:“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对现实劳动的创造性超越和理想性建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光辉。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直立行走、手足分化到制造工具,从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再到思维的发展,劳动促进人从古猿躯体向人类躯体发生重大转变,从“正在形成中的人”不断发展为“完全形成的人”,将人与动物直接区别开来;再者,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劳动生产出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也缔结出人们彼此之间最基本、最原始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政治、法律、道德等社会关系,逐渐编织出社会关系的密网,构建起整个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揭示了物质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创造中的重要地位,为劳动精神的出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劳动精神是从万千劳动者身上提炼出来的精神气质,集中体现着广大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理念、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蕴含着劳动者对劳动实践的理性认知和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首先,崇尚劳动彰显着劳动者的价值追求,是一种推崇劳动、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的劳动理念。其次,热爱劳动承载着劳动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乐于劳动、积极劳动、能量正向的劳动情感。再次,辛勤劳动展现了劳动者的实践状态,是一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劳动态度。最后,诚实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品德素质,是一种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不偷奸耍滑的劳动品质。劳动是财富的来源,是幸福的源泉。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才能引领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走向兴盛富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才能帮助人们不断开创美好生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负面效应也逐渐产生。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假面遮蔽人们的双眼,致使人们对金钱盲目崇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毒瘤腐化人们的劳动观念,遮蔽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决定性力量,劳动精神面临萎靡失落的窘境和困境。新时代下,弘扬劳动精神有利于帮助人们正视并重视劳动的真实力量和重要意义,激励和鼓舞人们在劳动中开创美好生活、收获幸福人生。
(二)躬行不辍、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勇敢斗争的奋斗精神奋斗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在不同会议和讲话中提及和解读奋斗精神,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总结中华民族的“四个伟大精神”时对伟大奋斗精神作了深刻阐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这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伟大奋斗精神提供了价值指导和重要启发。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国GC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精神密码,更是在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伟大成就的不竭力量源泉。第一,奋斗精神是一种躬行不辍、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精神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知行合一”思想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生动体现。马克思深刻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停留于“解释世界”,奋斗精神是倡导把想法诉诸行动,以行动改变世界的直接的、现实的实践精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实现全面小康,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党和人民奋斗的结果。第二,奋斗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拼搏精神。“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拼搏精神主要表现为中国GCD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激发出的浴血奋战、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在和平年代,拼搏精神集中表现为党带领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焕发出的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第三,奋斗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斗争精神。马克思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也是中国GCD的重要精神特质,更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GCD带领人民取得的一切重大成就,既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拼搏取得的。第四,奋斗精神是一种能够带来幸福的伟大精神。总书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奋斗与幸福联系起来,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中国GCD人和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团结奋斗、顽强奋斗和接续奋斗中实现了小康社会这一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党和人民凭借奋斗获得的幸福成果。另外,奋斗的人是幸福的人,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x高度评价并点赞奋斗的中国人民,如“最美奋斗者”焦裕禄、“四有”干部谷文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等,他们通过奋斗不断把美好理想变为现实。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惟有奋斗才能实现伟大梦想、收获一切幸福。
---此处隐藏9338字,下载后查看---
三、在传承中国GCD人精神谱系中弘扬“五种精神”
在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百年纵贯的历史航道中,镶嵌着一系列以重大事件、历史地点、英雄模范等命名的伟大精神,这些具体精神形态前后相接、时空交互,连缀起整个精神谱系。“五种精神”作为中国GCD人深沉稳定的精神特质,既贯穿于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的百年纵向发展,又交织于系列具体精神的多维横向延展,在实践中以其深沉、厚实、稳定的精神元素与各种具体精神形态相交融,通过各种具体精神形态得到生动表现和深刻彰显,并持续不断地为中国GCD人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赓续弘扬输送丰厚滋养。新时代下,弘扬“五种精神”要从中国GCD人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和养分,深入挖掘各具体精神形态的深厚价值,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中促进“五种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
(一)传承红色基因,传颂英雄模范,形成“五种精神”的多维认同传承红色基因,为弘扬“五种精神”奠定坚实基础。在中国GCD人践行初心使命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铸就了刘胡兰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郭明义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一系列以英雄模范或先进群体命名的伟大精神。“五种精神”通过英模人物身上勇敢担当的气概、牺牲奉献的精神、拼搏奋斗的品质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得到生动彰显,也因此获得更加具象的感染力。弘扬“五种精神”可以从感悟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入手,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的浓厚氛围,增进人们对“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为弘扬“五种精神”奠定坚实基础。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引领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形成对“五种精神”的多维认同。第一,引领人们崇尚英雄,在学习英雄事迹中增强“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要深入学习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借助革命遗址、纪念场馆、史料文物等红色资源,引领人们体悟“五种精神”在英雄模范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英雄模范的革命事迹、工作岗位等视角具体感受“五种精神”,激发人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使人们形成道德和情感共鸣,增进对“五种精神”的情感认同。第二,引领人们捍卫英雄,在捍卫英雄模范中增强“五种精神”的价值认同。历史和人民见证了英雄模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辛勤劳动、拼搏奋斗和牺牲奉献,发扬“五种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这一切不容置疑且不可磨灭。要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一切虚化、矮化、丑化英雄模范的错误言论要严格抵制,对任何否定、抹黑、诋毁英雄模范的恶意行为要坚决斗争,正视、重视和珍视“五种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精神价值,增强对“五种精神”的价值认同。第三,引领人们学习英雄,在争做模范中增强“五种精神”的实践认同。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要“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学习英雄的文化氛围,通过节日仪式、重大庆典、纪念日等重要时间和重大事件大力弘扬英雄事迹,引领人们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五种精神”的重要力量,促进人们在生活中以“五种精神”为指引,规范个人行为,指导实践活动。
(二)讲好红色故事,创新宣传方式,丰富“五种精神”的宣扬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为弘扬“五种精神”创造有利条件。翻阅中国GCD人的精神谱系,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铸就的红船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的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北京奥运精神,还是新时代下诞生的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都充满许多令人动容的红色故事,充分彰显着中国GCD的政治本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讲好红色故事,既是传承中国GCD人精神谱系、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五种精神”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要注重借助各种具体精神形态讲清楚关键历史节点中的重大故事、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革命故事、英雄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讲明白“五种精神”在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行中的重要作用。用“五种精神”升华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故事的精神高度,凸显红色故事的精神意义,增强人们对红色故事的感悟,激发人们产生情感共鸣,使人们对“五种精神”的理解更加具体、鲜活和深刻,为“五种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创造有利条件。在讲好红色故事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创新宣传方式,丰富“五种精神”的宣扬形式。第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借助网站、微博、AAA、抖音、哔哩哔哩等各类新媒体平台讲述红色故事、宣扬“五种精神”。充分发挥融媒体产品的强大作用,促进“报、网、端、微、屏”协同发力,凸显融合表达优势、强化立体传播效果,实现资源互通、优势互融,进而不断拓宽红色故事的宣传阵地,提升“五种精神”的宣传效果。第二,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故事宣传活动,如推出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的主题展览、英雄模范事迹展、历史舞台剧,开办红色旅游等,充分展示中国GCD和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通过多样化形式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人们更加直观、强烈地感受“五种精神”,进而将“五种精神”真正落实为奋斗实干、拼搏奉献的具体行动。第三,利用各类新型科技手段讲述红色故事,在科技赋能下拓宽“五种精神”的宣扬空间。利用3D、4D技术打造逼真的红色故事场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打造风雨雪等真实景观,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场景变化、与人物同行,在全方位、立体化视听体验中感受“五种精神”。利用AR、VR技术打造红色展览室,在环绕式AR体验、互动式VR场景中感悟红色故事,强化体验感、参与感和代入感,增强人们对“五种精神”的体悟和感受,促进人们在实践中积极弘扬“五种精神”。
(三)用好红色资源,多方协同发力,凝聚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用好红色资源,为弘扬“五种精神”提供丰富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这既对传承中国GCD人精神谱系提出了具体要求,也为弘扬“五种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中国GCD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丰厚红色资源,既是中国GCD百年光辉历程的历史性见证,也是“五种精神”印刻在中国GCD人精神谱系百年航道中的具象化表现。弘扬“五种精神”要与各具体精神形态相联系,尤其是以重大事件或典型地域等命名的具体精神,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等。既要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革命文物等物质形态资源,也要重视其背后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党的优良传统、红色精神等非物质形态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家庭家风建设、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力量,形成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在用好红色资源中弘扬“五种精神”,要多方协同发力,凝聚弘扬“五种精神”的社会合力。第一,融红色家风入家庭家风教育,发挥红色家风的浸润涵育作用。红色家风彰显着中国GCD人的精神品格、党性修养和家国情怀,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对肃党风、淳民风、清世风,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家庭为单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承GCD人红色家风的重要内容,培养家庭成员热爱劳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敢创造、勤俭持家等美好品质,在发扬“五种精神”中把爱党、爱国和爱家有机结合起来。第二,融红色资源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铸魂育人作用。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将中国GCD人践行初心使命的事迹故事、体现“五种精神”的文物文献等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具体内容中,借助红色资源深入解读“五种精神”,使学生在感受“五种精神”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时获得心灵冲击,对“五种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认同;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融入红色资源,结合中国GCD人精神谱系中的系列具体精神形态,开展参观红色文物纪念馆、参观革命老区,重走革命道路、重温红色书信等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红色活动中增强对“五种精神”的深刻感悟,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弘扬“五种精神”。第三,融红色资源入全民性实践教育活动,发挥红色资源的激励引领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主题学习教育活动。依托革命遗迹、英烈故居、红色纪念场馆、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重要红色资源,面向全社会开展红色主题的学术研讨、讲座论坛、访学研学、培训学习、旅游参观等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感染感召和激励引领作用;要用活红色资源,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邀请抗战老兵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开展党史宣讲,在百年党史的讲述过程中感受退伍老兵身上爱国报国、不怕牺牲、拼搏奉献的精神品格,把英雄典范的先进事迹转化为弘扬“五种精神”的重要蓝本,发挥红色资源“活教材”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们在实践中发扬“五种精神”。来自:,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