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

更新时间:2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这为我们更好地发挥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已反复证明,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性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高技能人才供给依然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当前高技能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如何?从供需适配的角度看,如何着力缓解高技能人才供给与新质生产力需求错配的状况?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分析。

扩容与提质并存: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新要求

本质上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在这种先进生产力质态下,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便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以此探寻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可以得出: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新需求,总体上呈现扩容与提质并存的特征。

推进技术革命性突破要求高技能人才增量扩容。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创新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取得创新性突破,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力。当前,全球正进入以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酝酿期,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成为推动形成未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之一。

---此处隐藏6358字,下载后查看---

加强国家资历框架的顶层设计,实现职业教育标准和技能人才认证标准的有效贯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国家资历框架的理念已成为多数国家建立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基础,且基于此普遍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贯通衔接。为此,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推动职业教育认证标准、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评价或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及后续教育培训标准等关键节点一体设计,构建涵盖通用能力标准、等级层次标准在内的多层次标准体系。

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历资历与职业资历的等值互认。从典型国家的经验看,“学分银行”已成为推动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对接的有效工具。当前,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速推进,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滞后制约着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为此,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照等值性原则,坚持模块化、单元化和学分化导向,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研究形成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认定中的“学分”设置办法,推动职业资历与学历证书的衔接。

发挥企业等多方主体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促进的更好结合。从高技能人才开发的进程看,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发挥企业等各方主体的作用。为此,建议探索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机制;激发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发挥央企和有实力的地方国企的龙头作用;支持企业创建产业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集合多种技能人才的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重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战略人才力量配置效率的大幅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多层次人才体系予以支持。为此,建议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引致的各类战略人才力量需求的变化,提升高技能人才与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间的配置效率。

营造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的良好生态,实现教育链、创新链、生产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高技能人才作为一支重要的战略人才力量,其发展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体推进得以实现。为此,建议尊重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统筹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职称制度的改革创新,搭建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立交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模式变革和管理创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急需紧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