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全社会R&D占GDP比重达8.62%,列全市第1。1-11月全区规上工业研发费用XX亿元,增速8.3%,占营业收入比重5.14%,列全市第1。1-11月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XX亿元,增速13.8%,列全市第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6.6%,列全市第1。2024年新申报高企462家,有效高企数量有望突破1000家。全年上报科创强基重大项目投资额XX亿元。
(一)聚焦科技前沿,打造重大科创平台
一是做强创新平台战略支撑。与中国船级社合作共建的国家水上载运装备安全与可靠性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签约落地,推进水上装备领域的前沿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和重大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兵科院宁波分院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工业CT检测、超声波自动检测等设备并投入市场应用。均胜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究院发布“贾维斯2.0”人形机器人。二是建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西工大宁波研究院、浙江工研院、激智研究院、路宝科技、兵科院宁波分院、绿色石化创新中心等6家单位成功获批首批市级概念验证中心,超全市总数六分之一,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动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西工大宁波研究院建设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2024年获“国自然”基金项目4项,参与研制的国家澳科一号卫星是世界首个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研制的软体仿生鱼成功用于我国首次软体仿生机器人科考任务。
(二)加强主体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此处隐藏3052字,下载后查看---
实施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增强区域“成果应用力”。一是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发挥中科新材等6家概念验证中心效用,完善技术验证、商业模式验证等服务,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垂直领域专业孵化器,着力提升孵化效能。二是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宁波港湾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快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和市场拓展,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遴选一批优秀科研人员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四)优化科技服务,构筑一流创新生态新模式
实施创新生态迭代升级行动,通过政策、服务和资本支持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圈,优化区域“要素支撑力”。一是推进政策体系优化。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打造产教融合的全国样板。二是推动金融赋能创新。围绕科技型企业“投、贷”环节,高质量运作天使基金,迭代“创新积分2.0”,助力初创期、成长期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五)提升战略位势,打造一流创新发展新高地
实施区域布局更新优化行动,充分发挥高新区辐射引领、分园示范协同作用,夯实区域“综合竞争力”。一是推进高新区目录更新。顺应《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调整契机,进一步调整高新区合理布局,统筹考虑综合排名和未来发展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