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生态综合保护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坚持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取得新成绩。2024年水利投资计划完成9.8亿元,建设重大项目工程、城乡供水设施提升工程,武强溪(二期)、桐溪、东源港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塘综合整治工程、河湖库塘清污(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水利工程项目13个。年初以来,紧盯重点项目节点目标不动摇,实行挂图作战、加强要素保障,推动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完成水利投资XX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04%。

(二)坚持项目为王,重点工程取得新进展。单村水站完成省级任务,及时协调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要素保障、资金配套以及可研调整等问题,加快实施610座单村水站改造进度。截至目前,建成农村水厂3座、联村水站6座,提升改造水厂2座,管网更新改造主干管网220公里,村内管网642公里,完成429座单村水站建设。民生工程抓提速,完成幸福河湖农村水系整治15.32公里,整治山塘8座,更新改造灌溉工程18座,新增滨湖绿道1.3公里,新建城乡亲水节点7个,大墅镇孙家畈村打造高品质水美乡村,140座单村水站完成提升改造,如期完成省级民生实事。

(三)坚持赛道对标,资金政策取得新突破。坚持把向上争取资源要素作为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助推器”,深入开展水网建设规划、水资源综合“1+3”规划、水域空间规划等方案研究。谋划新安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点项目,纳入国家水利重点领域方案及超长期国债储备项目库。秉承“抓大不放小”原则,抢抓政策风口,通过精准对接、有效沟通,目前已累计争取上级资金XX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水利专项资金XX万元、省市级补助资金1.9亿元、增发国债资金XX万元,持续为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动力。

(四)坚持底线思维,水旱防御取得新胜利。认真贯彻“早动、快动、小动”原则,靠前部署、主动作为、连续作战,成功抵御2024年梅汛水旱灾害。一是坚持“防”字为王,12处涉河工程均在主汛期前完成主体建设并落实停工,14座病险山塘均空库运行;二是坚持“预”字当先,全天候监测预报预警,通过“人防+智防”,连续11天每小时监测报送新安江坝前、XX、鸠坑口、威坪、临岐、姜家等水位情况,发布山洪灾害预报预警23期,共向229个山洪灾害重点村落发布预警信息542次;三是坚持“实”字托底,组成6个指导组分片下沉一线指导,累计出动119人次,检查水库电站67座、供水工程94处、重要河段堤防165处等,确保全县水安全。

---此处隐藏2083字,下载后查看---

(二)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推进以“标准建设、专业管理、水质稳定”为标准的“供水保障”。聚焦全民共富共享,以“千万工程”为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尽早实现城乡同质化饮水。一是建好农村供水工程。围绕2025年底前610座单村水站销号验收的目标,充分用足用好专项债资金,继续实施城镇水厂管网延伸、新建“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新建改建单村水站等,完成12座供水站建设,提升改造39处分散式供水设施,实现通水入户、水质达标,县域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程完成验收;二是用好农村供水设施。健全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价形成、产权归属等机制,按照“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平台;三是管好农村供水网络。加强对现有农村供水工程全面细致摸底调查、清产核资,逐步理顺资产管理体制,协调解决城市管网延伸水价体系矛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建立起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切实提供更安全、便捷、高效的农村供水服务。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灌区标准化现代化管理。

(三)围绕“水旱防御提标”,深化推进以“精准监测、工程稳固、安全可靠”为标准的“水安全”。聚焦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河湖安澜建设,锚定“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坚决守牢水旱灾害防御底线。一是坚持预防为先。加快完善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组网建成3部相控阵水利测雨雷达,加密建造流量站、水位站、雨量站以及重点村落山洪灾害声光电预警设备等水文监测设施,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警预报预防“三道防线”;二是坚持除险保安。加快推进2024年水毁修复,完成上坊溪等中小流域治理6公里,实施工程标准化管理,完成水库安全鉴定10座、水库系统治理5座,3座万方以下山塘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三是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平台。推进XX县全流域洪涝预测预警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搭建防洪调度“四预”管理系统,推动浪川溪、东源港、郁川溪、枫林港等小流域山洪数字孪生技术全覆盖,提高智慧水利管理水平。

(四)围绕“一以贯之河湖长制”,深化推进以“江河安澜、亲水宜居、开放共享”为标准的“幸福湖”。聚焦河湖保护治理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改革创新开放,加快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奋力谱写河湖保护治理新篇章。一是优化河长办工作机制。完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承担河长制工作的机构和职能,根据省市河长办要求,进一步强化县乡村河长队伍建设和机制保障,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和督促落实作用;二是严控水域空间岸线监管。强化规划约束,坚持水域空间分区分类管控,加强河湖库“清四乱”和涉河建设项目专项检查,持续推进河湖遥感图斑复核检视,对违法违规问题坚决清理整治到位,确保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有力有效;三是系统治理激发河湖新活力。推进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生态价值转化,在保障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工程安全前提下,融合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生态产品等功能,深刻挖掘“水生态”、“水景观”特色,把河湖岸线资源转化为城乡发展、农民致富的经济优势,助推乡村振兴,彰显滨湖空间开放共享试点成效。

(五)围绕“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化推进以“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为标准的“水资源”。聚焦总量和效率两项指标,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强化取用水管理和违法取用水问题查处,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水效提升。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完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调整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实施全链条节水控制,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目标下降率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目标下降率17%;二是实行用水总量指标统筹管理。积极向上争取用水总量指标,规范有序统筹调配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合理用水需求,靶向提供用水解决方案、节水措施服务;三是强化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全面推进水资源费改税改革,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城镇公共供水管网售取比控达80%以上,开展XX水资源动态评价试点建设,推进大中型水库生态流量核定与保障工作。

(六)围绕“水利改革提能”,推进以“工作突破、制度创新、效率提升”为标准的“新改革”。聚焦科技创新塑造水利发展新优势,以水利改革竞跑快跑实现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深化XX流域生态修复。围绕优化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密切关注超长期特别国债投放领域和要求,深化推进中小流域治理以及郁川溪、武强溪等主要入湖口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加强与央企合作,探索研究XX生态清淤实施路径;二是深化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加快完善《XX水域空间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研究探索水域浮动设施临时占用水域准入要求、备案流程等路径,科学有序开放水域空间和岸线,保障涉水产业、发展滨水旅游业,不断放大河湖主体价值和效应,推动生态资源向富民价值转化;三是深化水利工程一体化管理。编制完成水利工程县域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按计划组建管理单位和建立管理制度,到2025年年底实现县域内67座水库、30座标准化山塘、7条4级以上河道堤防以及所有农村供水等水利工程一体化运行和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