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专业判断的十种方法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一、成竹在胸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比较了解,而与审计资料存在差异,应当判断存在问题,这是发现账外账和小金库及贪污私分、违规支出的有效方法。如审计人员已了解到被审计单位有经营资产,但账上没有此类收入的记录,可判断有账外收入,应进一步检查相关合同等资料。再如,单位的人均人员支出与本地区本部门人均支出水平不相称,应检查报表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违规发放支出等问题。

二、身临其境

审计人员把自己置于被审计单位环境之中,深入审计事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业务活动)发生或经过的现场,亲身经历、操作、体验,证实审计事项的存在性和正确性,如对单位内控系统流程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是否存在漏洞;生产工艺工艺流程检查物耗和能耗水平及生产能力平衡状况,检查设备设施的运转和完好程度等。

三、换位思考

---此处隐藏1888字,下载后查看---

审计人员通过对实物资产的盘存和计价,对实体工程量的现场核实和计价验算,对货币资产和债权及投资资产进行询证和核查,判定相关资产的权属和质量状态,实有数量和价值,发生额和余额的正确性。对各类债务进行核实,判断是否存在或有负责和虚假债务,对有关基本数据或资料进行复验、复算,核实基本情况,使审计更加充分有力、结论更加准确实在。

九、关联关系

审计事项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交易双方、缔约双方、收付款双方、上下级之间、被审计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投融资之间、前后期之间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和特点、内部控制环境和管理水平、领导者和财会人员的思想品质和业务素质相关联,也与国家的政策法律、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相关,还与被审计单位所在地区或经济业务发生地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审计人员要发挥想象力,找出联系点、关注关联度,判断审计事项是否真实合法有效。如查付款单位违规支出时,应判断收款单位是否存在违规收入的问题;如查销售收入时应核实产品产量、入库数量、销售数量、库存数量,还要核对原料投入量,从配比原则核实实际产量、核查期初期末库存量,查实实际销售量,进而核对合同销售价格,确认销售收入。再考虑检查各项流转税和所得税是否漏缴和少缴。从关联关系中进行审查,形成证据链,达到审计目标。

十、痕迹甄别

审计事项在形成过程中和在会计账证表及有关资料记录中总会留下痕迹的,审计人员通过痕迹甄别真伪、合法与违法、有效与无效,判断审计事项是否存在违法、虚假、损失浪费等问题。如总账与明细账记录、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原始凭证与附件等在内容、时间、金额是否一致,是否存在逻辑错误,是否存在要素不全和手续不完备等情况,是否存在总分不一致、时间先后顺序不一致、数量单价金额不一致、发票来源地或开具方与经济业务发生地或交易对方不一致、会计记录与业务档案记录和合同协议不一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