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区域国土空间的逻辑联系与内在规律,为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各地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从实际出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以辩证思维科学地看待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前提。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以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创新。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不仅能直接赋能产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还能带来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转变。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人类社会目前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巨大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生产力质态,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发生了“质变”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技术为基本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产业得以持续拓展和优化提升。因此,没有一劳永逸的“新”,只有与时偕行、推陈出新的“新”。
新质生产力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旧产业没有绝对的界限,传统产业经过技术赋能,也有可能蜕变为现代产业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做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篇大文章,依靠技术创新、要素创新等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此处隐藏2495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锲而不舍。新质生产力在继承中跃升、在积累中突破,并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要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敏锐、战略上的主动和行动上的自觉,抢抓机遇,时刻注重跟踪前沿性科技发展动态,时刻注重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时刻注重超前布局和建设未来产业,时刻注重夯实“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动能。
二是先立后破。一个地区的现有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基本条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基础上,把握好“立”和“破”的逻辑顺序与辩证关系,坚持先立后破。在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以特争先。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是一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跟风效颦、照搬照套,应把握自己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发力,一举做出特色、形成高位,通过产业特色发展实现经济领先发展,释放“头雁”效应。
四是矢志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以自立自强为基本方向,持续强化技术供给,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紧密衔接和深度融合。一方面,集中有限科技资源,紧扣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整合内外资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五是一体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充分发挥各地能动性,从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又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联动,实现有机分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要促进资源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高效集聚,进一步做强各地比较优势,强化资源互济、优势互补,推进产业转移与承接,携手共建现代化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同频共振,共同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动力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