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探讨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广泛凝聚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条件。

理论体系由学理内容和研究范式构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内在统一、逻辑严密的整体。学理内容是理论体系的主体,包括了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学科性质与使命,是对已有研究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梳理、重构与提炼升华的产物。研究范式是由学理内容决定的,由学理内容生发出来的理论、观点及对应的方法论组成。学理内容的体系化研究、理论化阐释和创新性发展,则是依托研究范式在学术实践中的探索、应用与创新来实现的。

---此处隐藏460字,下载后查看---

因此,可从历史层次、结构层次和机制层次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学理内容。历史层次的研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为基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理论概括,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鲜明特征和本质属性,阐释中国GCD民族工作百年实践经验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结构层次的研究统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综合性概念所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范畴,系统探究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时代价值。机制层次的研究对支撑历史层次和结构层次的具体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中层问题,建构理性知识,并在指导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例如,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机制,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阐释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机制,健全xx事务治理法治化机制,完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机制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理内容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三个层次相互启发、相互支撑。只有形成历史层次的学理内容,才能清晰地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和底层逻辑,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历史层次为结构层次奠定立论基础。历史层次和结构层次为机制层次提供历史方位,也为其指引议程。

研究范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是由学理内容的层次性决定的。历史层次和结构层次对应的研究范式侧重于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需要进行长时段、大范围的历史比较分析,梳理历史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内在规律,同时借鉴综合研究手段进行反思和修正。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进程和形成机理研究,需要在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整理的前提下,运用传统的历史研究“二重证据”的基础上,把民族学、民俗学调查的文献作为“三重证据”,进而借鉴分子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研究手段获得“多重证据”,相互印证,以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提升研究结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就机制层次而言,其研究范式主要是因果推断、机制分析所需要的实证与理论模型研究,与当前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范式是兼容对接的。不仅可以采用田野调查、质性研究、案例分析、对比研究等这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机制层次的学理内容生成赋能助力。

理论体系构建须植根于知识的累积、理论的发展和学科的融合。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一方面可以从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成果中直接获取养分,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政策引导和学术界推动下,将相关学科的学术资源调动到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性、理论化的轨道上。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历史眼光,在历史实践和时代探索中挖掘新材料、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和理论创新中去认识和研究。必须坚持研究“源问题”,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和新范畴、新表述。必须坚持互鉴对话,通过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原创性贡献,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和概念的自主性、创新性和解释力,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