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300字,25张)ppt课件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历史和现实深刻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然要求,也是重要保证。

1.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决策

从外部国际环境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决策。当前,民族工作已经挺进到中美博弈的一线甚至是火线,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国际舆论领域,“西强我弱”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美西方国家仍然把控着传媒霸权和文化霸权,大打“民族牌”、“人权牌”,肆意利用涉疆、涉藏等议题对我污蔑抹黑,妄图破坏我民族团结局面,削弱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与此同时,国际消极思潮“倒灌”风险不断加剧。各种“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滋长蔓延,欧美国家的民粹主义、种族主义开始抬头,周边一些国家的泛民族主义影响有所增强,影响了一些人的国家认同。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对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断升级。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网上有市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际上暴恐袭击与极端活动持续活跃,“颜色革命”暗流涌动,分离主义运动不时发酵,这都潜在影响着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大局。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防范美西方国家的渗透破坏、抵制各种分裂极端思想的影响,才能成功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此处隐藏6201字,下载后查看---

4.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实施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衡量标准,及时稳慎健全完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兼顾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社会事务工作简单归结为民族工作,不把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民事和刑事问题简单归结为民族问题,不把发生在民族地区的一般矛盾纠纷简单归结为民族矛盾。

5.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民族团结、边防巩固和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严密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极端宗教思想流毒。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涉民族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化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制度机制,既要及时排查舆情风险,化早化小,又要打造正面宣传矩阵,主动发出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声音,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导权。推进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体制机制建设,提高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能力,妥善开展风险处置,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来自材料库:,最新最全党建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