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审计项目精品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始终把创新审计项目,打造审计精品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目标,应该是各级审计机关矢志不渝的追求,但是,由于审计任务重、人手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打造精品审计项目成为“泡沫”。从审计署历年的优秀审计项目的评选结果来看,审计署各司局、特派办最多,省级及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一般,基层审计机关最少。这一现象说明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成果不够突出、审计执法力度和规范化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我认为基层审计机关要有所突破,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基础工作——在扎实规范上下功夫

程序要规范。审计程序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要熟练掌握几个要点,一是先立项后审计;二是3日送达审计通知书;至少要2人以上参入审计或调查取证,取证时要认真听取合理解释和意见反馈,保证取证程序符合规定;审计过程严格执行审计回避制度;在执行外部调查任务时要主动出示审计执法证件;三是10日内不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并且要将所征求的意见真实地做好记录,存入审计档案中。特殊事项如对地方政府临时交办的紧急任务,在下达审计通知不能控制在3日前时,要按照《审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应当事先获得地方人民政府的批准,履行书面的审批手续。只有做到了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才能保障审计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审计效率提高。

过程要规范。一要审计方案准备充足。审计实施方案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为完成审计任务所进行的工作安排。方案编制的目标是否明确,重点内容是否突出,人员分工的是否合理,审计应对的措施是否得当,决定了审计任务完成的效果。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上的不足,往往存在着几乎千篇一律的方案,或者是后补的,甚至是直接拷贝复制过来,有的连单位名称都一样,这与打造优秀审计项目的初衷是相悖的。所以要把做好优秀审计项目的理念贯穿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首先要在实施方案上下足功夫。要根据单位的具体经济情况,资金量大小,内控制度的健全,评估出单位的风险因素,确定实施审计的侧重点,并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审计组其他成员广泛讨论实施重点,保证审计实施方案的切实可行和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执行。二要审计取证内容清楚。加强审计取证的风险意识,是提升审计质量,应对审计风险的必然要求。由于审计人员的水平不一,在取证过程中存在着对文字的表述不清楚、对问题缺乏具体分析、证明力不足不能充分支持审计结论等问题,有的甚至没有计算表述,数字前后不一,使得归纳整理比较困难。要转变审计取证的思维方式,在重视账簿证据的基础上,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做一些环境了解、风险因素的分析和社会效果的调查,结合绩效审计取证,将审计证据做得比较贴近单位的实际工作,体现证据的充分性和有说服力。三要审计底稿编写全面。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质量控制与质量检查的基础。一个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往往是依据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审计重点内容来编制的,这样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审计过程。而实际操作中,只对取证问题进行审计底稿编制,对方案中确定的审计重点内容没有问题的就容易忽视记录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对取证的问题只是简单地照搬到底稿中来,底稿中既没有审计过程的说明也没有审计结论,底稿的编制忽视对审计过程的描述、对审计事项表述过于概括,更有审计证据复核不到位、基本数据差错率较高,这种重问题轻过程的现象影响了项目的审计质量评价,加上底稿编写的不全面性,无法确定审计项目的重点是否全面实施,审计的进度和深度是否达到了方案要求的目的,更无法说明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是否到位,不利于解脱或减除审计责任。

文书要规范。审计业务公文是审计工作的最终体现,它的规范代表着审计工作的严谨和细致,要达到优秀审计项目的标准,在出具的审计业务公文上也要下足功夫。现实中由于业务量多,造成审计人员粗心大意也是常有的事,经多人复核和把关,最终出具的业务文书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就影响到优秀审计项目的质量。如:审计文书中单位的名称表述不规范。审计文书的标题一般都是用单位全称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正文里可以写全称或者写标准的简称,没有标准简称的,可在第一次使用了全称后加注(以下简称“xx”)而不能用“我局”来替代发文机关的名称;结构层次序数的不规范。将(一)、(二)、(三)、(四)写成(一)(二)(三)(四),未区分半角和全角;数据金额的单位不统一。报告中基本情况部分的数据写成“万元”,后面的问题部分写成“元”,需要说明的问题又写成“万元”;行文中别字的运用。审计账簿的“账”字写成“帐”,二者虽可以混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的法规,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使用的都是“账簿”二字。法规引用前后不一致。报告中对查出的问题违反了什么规定,有的引用规定的内容,有的未引用,前后不一致;小标题后加标点符号前后不一致。如“(一)单位概况。”“(二)资产、负债情况”。审计年度写法不一致。如前面是“2012年至2013年11月”,后面是“2012–2013年11月”;签发文件的日期写法不全。文书的发老船长君纸上的签发日期一般都是写成全称,如x年x月x日,但有的却写成“x/x”。

二、查处力度——在抓铁有痕上下功夫

---此处隐藏3381字,下载后查看---

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基层审计人员要转变审计思路,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存在着绩效问题,绩效审计可以贯彻到财政预算、财务收支、经济责任、政府投资等审计之中。增加了绩效内容的审计项目,不仅提升了其目标层次,也提高了各类审计的地位,丰富了审计的内容,反映到审计报告中,也会增强报告的可读性、实用性,从而全面提升审计质量。

增加绩效评价方法。如量本利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民众测评法等,由于绩效评价范围广,基层审计人员实际评价水平不足,可根据实际能力就某一项进行小范围评价,无法量化经济效益的,可就社会效益表现出来。

加大实地调查走访。主要是针对重大经济决策的效率效益性进行评价,如对工业园区的建设、水利设施的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公共事务的政府投资等,看是否有利民生,有无资源的浪费,是否产生过污染,投资的实际效果怎样,周边群众的满意度以及社会效益如何。

提出可操作性建议。绩效审计最终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审计建议上。通过对整个资金运行的绩效审计分析,可揭示出资金背后涉及到的有关职责、内控制度、管理体制、方针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实质性问题,经过分析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审计建议。

优秀审计项目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而审计成果运用的好坏,关键在于审计建议的落实。这些既有被审计单位的自行整改,也有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还有指示后的部门整改、专题会议落实等,这些都是出成果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关键点,突破优秀审计项目的瓶颈就会只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