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总书记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奋力谱写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总书记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实施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推进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完善高校思政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以强大思政引领力确保人才培养方向,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的重要阵地。党的创新理论是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必须不断深化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认识,紧紧抓住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关键环节,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课建设,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加快构建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高校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理论、从成就中汲取力量、从文化中找到共鸣,自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
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必须聚焦思政引领力,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近年来,“田野里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形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高校学生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街巷,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在社会实践中坚定信念、锻炼本领、增长才干。把思政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青年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新征程上,要不断延展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带领学生感应时代脉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可感的场景、案例、故事,推动“行走的思政课”走得更深更实。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育人功能,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协同育人。建强思政教育数字空间,以信息技术赋能,推动思政课内容革新、方法革新、样态革新,为高校学生搭建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贯通的育人机制,不断拓展立德树人的空间和渠道。
---此处隐藏3894字,下载后查看---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必须根据高校办学定位、发展实际实行分类评估,引导高水平大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争创世界一流,推动普通本科高校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和特色发展,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服务区域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鼓励和吸纳不同主体参与教育评价,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主体更多元、内容更全面、效果更真实。推动高校建立完善常态化自我评估制度,围绕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效果等定期开展自我评估,主动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提高。将数字技术作为赋能教育评价创新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创建高校智慧评价平台,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全景式评价,提高评价的精准性。注重信息数据应用尺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师生个人隐私权,建立严格的教育评价数据管理制度。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新征程上,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氛围。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为师亦为范。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方面,精辟概括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必须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重要抓手,使之融入教师培养全过程、始终贯穿教书育人各环节,践行高校教师共同价值追求,争做新时代好老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师德师风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治学、悉心育人,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把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大力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支持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发挥学科领军人才科研攻关引领作用。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鼓励支持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研修,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高端紧缺专业教师队伍的储备和支持。
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奋进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必须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全心爱护、全力支持高校教师发展,加强对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建立教师激励表彰体系和优秀教师选树宣传体系。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形式多样的分配办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向长期在教学一线、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向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工作等领域的教师倾斜,向承担援教等工作重任、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和成长环境,让教师安心、舒心、静心从教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