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是在极其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到1978年增加至3679亿元,再到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06年突破20万亿元,此后以每1至2年便突破一个十万亿元关口的速度发展,2020年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7.9%。
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
近几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美国GDP占比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藏在美元的“非正常走势”中。2022年以来,美联储连续加息,将利率推至本世纪最高水平。2021年末到2024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贬值超过10%,因此人民币在换算成美元后也会相应“缩水”,结果就是对美GDP占比下降。一言以蔽之,中国GDP对美占比下降背后,是美国经济数据的“虚胖”、“注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谷物、肉类、水果等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
当今,我们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
---此处隐藏7550字,下载后查看---
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监管模式,到“一行三会”分业监管,从2017年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到2023年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提升监管效率,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铁篱笆”不断扎紧,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另外,开放也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启动了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内地与香港债券通、互换通,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开放不断深化,金融业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自身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D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重点很快转向城市,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南方谈话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比重超过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D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6.16%,比1949年末提高55.5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