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和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以下简称吉林油田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制定“十五五”末建成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的新“681”战略规划,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着力构建和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全新格局和保障机制,有力支撑和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

强化政治引领,营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国资央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确保发展新质生产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牢谋篇布局“定盘星”。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及中国石油集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总体部署出发,不断锤炼吉林石油人“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本色,紧密结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确保党中央和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决策部署到哪里,就跟进落实到哪里。面对油气资源劣质化、成本费用高、历史包袱重等困难挑战,吉林油田公司党委坚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把握战略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统筹谋划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确立了以坚持“325”思路、实现新“681”目标为核心的“十五五”规划。提出并带头践行“六要六不要”作风建设要求,着力打造石油、天然气、新能源“三分天下”升级版。

强化科学理论武装,找准因地制宜“发力点”。吉林油田公司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龙头作用,围绕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通过专题报告、辅导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学深悟透提升上下功夫,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的“325”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把学习“普遍原理”与“国企篇章”纳入经常性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员工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共识,深化了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认识,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吉林油田公司高质量建设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加快发展“新生态”。吉林油田公司党委深刻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营造良好发展生态”。始终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妥善处理好强化监督与促进创新的关系,把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同破解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顽瘴痼疾紧密结合起来。抓紧抓实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巡视整改,把巡视整改工作作为公司“强身健体”的强大动力,制定中国石油集团党组巡视整改方案,大力推动解决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实干者撑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完善正向激励和反向惩戒机制,犒赏“快马”、鞭打“慢牛”,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健全为基层松绑赋能的体制机制,落实落细党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相关精神,避免层层加码、无效“内卷”,让广大干部员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抓创新抓落实上,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导向。

---此处隐藏3513字,下载后查看---

吉林油田公司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完善干部培养和激励等四项机制,创造更加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有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良好环境。

完善党建支撑保障机制,让组织“更有战斗力”。把促进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公司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指导意见,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资源整合、力量结合、功能聚合。在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选树一批“两优一先”先进典型,推动党建工作与创新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三基本”建设与“三基”工作有机融合优化升级,在“两化”转型中建联系点、划责任区、组突击队、立先锋岗,实施“三基”工作与党支部建设一体化考核,开展典型岗位讲述、联合技术攻关、安全隐患互查、管理经验交流等活动,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管理全面融合、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科技创新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同时在荣誉授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科技生态体系。

完善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让干部“更有动力”。积极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20字”要求,大力选用勇于担当、本领高强的二、三级领导人员,加强能源技术发展新知识、能源发展新动态、能源行业发展新趋势等方面培训,提高公司广大干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实施人才“进阶式”培养四项计划,推进中层领导人员“聚力提能”;推进高技能人才“星火传承”,外送班组长、技能专家到长庆油田、东北石油大学革新技能,精准赋能提升关键人才能力素质。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和专家交流培养的实施方案》等新制度,干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和激励约束导向,支持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大胆试、大胆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真正营造“科技创新没有错误、企业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

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人才“更有活力”。进一步树牢“人才第一工程”理念,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协同化发展,围绕技术体系布局,精准绘制科技人才地图,系统构建科技领军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增补一、二、三级工程师460人,侧重选聘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业队伍中坚力量不断夯实。强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积分制”评才标准,提高业绩贡献权重,纵深推进技能等级提升工程。举办第二届技术技能竞赛,搭建“赛马”擂台,促进全员“学知识、练技术、比技能、创一流”。成立25支由企业专家领衔的科技创新示范团队,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面向科技人员规范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让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完善企业文化引领机制,让发展“更有合力”。积极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企业文化的价值创造作用,以企业文化的驱动力、影响力、价值力、品牌力,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飞跃发展。全面构建“41X”文化引领战略升级版,抓好思想、精神、行为、形象4个引领,建立完善1个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管理体系,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工程,使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硬实力交相辉映,形成生生不息的企业文化力,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将赓续传承吉林油田“五上”精神与中国石油集团“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持续深挖“五上”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让石油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吉林油田“五上”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凝聚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千万吨级绿色能源企业建设的磅礴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