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二十大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部署,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充分体现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和工作方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由追赶迈向前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需要继续增强创新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才能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要求和制度保障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总书记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特性,但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此处隐藏4606字,下载后查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全面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由之路。一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理念,要通过媒体宣传、公共政策等手段,使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的人才观、成长观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共识和统一行动。二要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做好科学、技术、工程等教学的加法,不断丰富科学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三要创新培养模式。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探索大中小学贯通培养模式,联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鼓励一批科学教师、行业专家投身其中;着眼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为国家培养原始创新人才提供源头活水。四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尖端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强化原始创新独立主动布局能力,加速学科交叉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五要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模式和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帮助教师提高国际视野、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六要构建全面、科学、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全面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战略之举。一要完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导作用,深化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把创新项目交到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二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破除科研人才队伍管理行政化、官员化传统思维,构建“科学家本位”的组织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为科研人员充分松绑。三要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制度。坚决“破四唯”“立新标”,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构建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分类评价制度;科学设置评价周期,避免评价过于频繁;畅通评价渠道,打破限制,为各类人才提供申报评价的渠道;统筹人才评价和教育评价,将人才评价机制传导到人才培养环节,形成良性循环。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全面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一要全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地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前沿性技术创新;强化战略分析与科学决策,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高效配置的全新格局;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二要提速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变革。坚持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健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加强协调和衔接,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创新网络,提高研究水平和投入产出效率。三要推动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的创新变革。积极组织集成性、系统性科研攻关,并同步探索与之匹配的科研管理模式;发挥大型央企、行业龙头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力量,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的创新体系,高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四要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加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构建“政产学研用”区域一体化科技创新联合体,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的有力支撑下,加速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高效对接与转化应用,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