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成效
全市用地指标争取走在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指标实现正增长,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稳步下降。全市共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4.8万亩(完成率240%;同比增速48%),再创历史新高,全省占比16.6%,排名第一。其中,城市分批次类3.02万亩,全省占比14.6%,排名第一;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专项保障指标2009.6亩,全省占比20.5%,排名第二;省急需建设项目专项指标9800亩,全省占比15.3%;重大基础设施类1.78万亩,全省占比21.2%,排名第一。全市消化09-23年批而未供土地3.68万亩,排名第一;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2.08万亩,排名第一。全市商住用地出让6843亩,出让金457.5亿元,排名第二;全市工业用地出让1.54万亩,排名第一,出让金69.7亿元,排名第四。全市林业总产值766亿元,同比增长8.3%,排名第三。全市出让建筑石料矿6宗,全省占比40%,排名第一,新增建筑石料储量3276万吨,出让收益1.61亿元。
(一)聚焦空间优化,规划引领作用持续彰显
一是全力推进全市“统盘”规划编制。在XX市国空总规指引下,紧抓“一带一路”倡议及全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重大机遇,开展金义都市区、金义一体化规划修改、国际陆港枢纽专项规划编制;持续开展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启动市区郊野项目策划及空间布局规划,构建起“四廊两带联两山”XX文旅康养新格局。二是加快开展平台“提能”规划编制。坚持“强港-引产-造城”理念,完成华东国际联运港片区概念规划,启动片区城市设计和控规国际征集;启动“六城十平台”用地布局优化专项规划,保障重大平台科创、产业发展空间;开展金义空铁枢纽经济区规划,推动金义双向联动发展。三是持续攻坚市区“重点”规划编制。完成市区总体城市设计、开展“五瓣聚心”城市品质提升策划研究;开展华东国际联运新城等10个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开展金满湖单元、深塘坞单元等36个片区详细规划编制;稳妥推进14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驻镇规划师覆盖率达100%;全市控规覆盖率86%,市区96%。
(二)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护航项目建设支撑
---此处隐藏7719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以审批提速推进服务增值。深化不动产“一件事”改革,全面推广“交地即发证”“交房即发证”“竣工即发证”做法,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管理,畅通市局-分局-事业单位-乡镇自然资源所联动链条,推进并联办理。二是以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组建行政执法、村镇建设、规划研究三支“突击先锋”队伍,增强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村建设管理,补齐规划研究短板。发挥驻镇规划师专业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地区规划建设水平。三是以主动靠前推动破题解难。以“四大双千”活动为抓手,深入实施乡镇、行政村、重点企业、开发主体(国企)和乡镇自然资源所“五联系”工作机制,搭建紧密型互动平台,精准收集问题需求,快速化解一批制约企业发展和群众急难愁盼难题。
(三)十项重点改革
1.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实施“综合开发+四大”的资规综合改革,按照“战略导向、规划方向、要素流向”构建项目引导清单,创新“开发片区-连片单元”两级管理体系机制,打造数据、业务、办文融合集成“资规版OA”。完成详细规划上图入库省级试点,贯通规划传导管控实施,推进规划管控“一张图”管理。
2.深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取向改革。开展企业拿地改革,完善工业用地一级、二级市场管理模式,逐步推动工业用地价格市场化,实施“土地优供”。开展住宅用地出让市场化机制改革,统筹城市更新,推动安置房市场化供应模式;建立全市住宅库存与土地供应联动机制,确保周期性调控有用管用。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改革,谋划不同用途不同类型的入市项目,探索出台入市管理、批后监管、收益分配等管理办法,推动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致富。
3.推进安全效能体系改革。开展“审批”“不动产登记”市区一体化改革,整合区级不动产登记,保障全口径登记业务“就近能办”“多点可办”“跨区通办”,实现一站式、全链条“增值”服务,打造资规最优营商环境。开展切坡建设、耕地保护、卫片监管“一件事”改革,围绕耕地保护、切坡建设等重点领域,形成3+1卫片监测体系和实时反馈调整机制。开展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以通则式村庄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为引领,健全农民建房工作体系,优化农民建房项目工作流程,强化条线融合,加快规范村庄管理,解决一批老百姓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