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从长征史诗中滋养力量赓续前行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打结收官,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新征程”这三个字意味深长,既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替、接续推进意义上的新征程,也是我党奋进下一个百年的新征程,还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视角看,瞄着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愿景发起冲锋的新征程。翻开党百年征程的历史厚卷,打开建党百年的精神谱系,追寻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奋斗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名字、有一段历史、有一种精神、有一座丰碑,高高耸立、彪炳史册,始终闪耀着历史的光辉和精神的光芒,那就是人间的奇迹、人类的史诗——“长征”。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沧桑巨变,重温那段苦难辉煌,重沐那缕信仰之光,重悟伟大长征精神。为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客观的学习解读、深刻感悟这段历史,我主要围绕回望探寻长征是什么、守望卓绝长征学什么、展望新的长征做什么?三个篇章与大家做个学习交流,也就是着重阐述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精神要义,巨大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以期更好地铭记历史、昭示未来,汲取营养、积蓄力量,砥砺奋进、赓续前行。

一、穿越历史沧桑巨变,回望探寻长征是什么?

拨回岁月的时钟,溯回长征的起源。“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对我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由于博古、李德指挥上的重大错误,导致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党带领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漫漫的长征之途,途径两万五千里,历时742天,转战大半个中国,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用无数英烈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GCD人改天换地的壮丽篇章,绘就了史无前例的英雄史诗。这里,我主要用5个“伟大远征”作以阐述:

是一次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远征。“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开国上将肖华在长征中创作的《长征组歌》其中的《过雪山草地》。从这首饱含深情的诗词中,很容易把我们带到那段战天斗地志不改、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历史图景。1935年6月,红军开始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数月行军的人困马乏,突然进入冰雪风暴的恶劣环境,有许多年轻的生命以雪山为怀,长眠于此。其中,有一位小战士牺牲前,用冻得僵硬的双手,掏出自己的党证,紧紧地小心翼翼地把它握住,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将它高高地举起,直指正北的方向。一切是那么安静,一切又是那么朦胧,只有那只紧握党证的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高耸的路标,笔直地指向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还有一位名叫小兰的小姑娘,在跟随部队过桥途中,因照看伤员不慎将自己的干粮掉入河中。小姑娘不仅没有告诉战友,而是偷偷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趁着大家不注意时,才咀嚼野菜充饥。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为了不拖累战友,甘愿忍饥挨饿、尝遍人间疾苦。等等,长征路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是什么让他们至死不渝、前赴后继,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如磐、风雨无阻,是什么让他们向死而行、挽危既倒,从这些鲜活的事例中,我们不难体悟到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也就是总书记指出的:长征的胜利,是中国GCD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GCD人信念的胜利。

---此处隐藏8074字,下载后查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顶层设计,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这一光明前景,就是我们坚定要走而且必须走好的新的长征路。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高扬理想信念的伟大旗帜。总书记在考察广西时,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表示,我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目的是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赓续GCD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如果说,长征是震惊寰宇的壮举,那么,血战湘江则是“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幕,红军浴血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八万中央红军抵挡住了三十多万装备精良敌军的疯狂进攻,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是什么让这支年轻的队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呈现出如此惊人的意志与战斗力?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延安时期就有人问过。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作演讲时就曾被问,长征胜利靠的是什么?他回答,原因就在于有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理想信念,那时候大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也要克服困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没有理想,不用说万里长征,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小平同志晚年时,他的女儿毛毛问他,参加长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小平同志不假思索的回答:“跟着走!”。就是这句“跟着走”,使红军走出了雪山草地,走出了一个新中国。理想信念凝结着初心与使命,是正气之魂、力量之源。党的远大理想,不仅是我们矢志不渝的最高追求,也是我们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战争年代,正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军人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和平时期,正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党员在抗洪抢险中以身筑堤、在疫情肆虐中誓死不退、在改革大考中经受考验……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理想之光永存,信念之火不灭。总书记强调:“高扬党的理想信念旗帜是根本。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我们就是要始终坚定坚决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与追求深扎在精神高地、融入进血脉流淌。

最本质的是必须坚守永怀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中国GCD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诞生的。GCD的初心,是救国家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长征的胜利,是党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能够取得胜利,没有党的领导不行,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持、帮助和保护更不行。毛泽东后来讲兵民是胜利之本,讲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包含着井冈山时期、长征时期刻骨铭心的血的经验教训在里面的。长征中,红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再苦再难,不动群众一草一木;再饿再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湖南通道时,露宿街道,不进屋不扰民;占领四川叙永时,正值除夕之夜,寒风凛冽,红军宿于屋檐下,室内燃着火炉,百姓呼之不入;到达毛尔盖后,面对满地成熟的青稞,宁可挖野菜、采蘑菇充饥,也不动群众一棵庄稼。三位女红军借住在村妇徐解秀家中,看到徐家穷的连一条被子都没有,她们临走时把一条被子剪成两半,留下了半条。徐老逢人便讲:“啥叫红军和GCD?红军和GCD就是三个人仅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好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依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在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调研时,察看村容村貌,探望村中百姓,并深刻指出:“我们GCD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时刻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珍惜和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同时,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更要从红军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优良传统中,在群众安危、人民利益受到威胁的紧要关头,敢于抛头颅、洒热血,做到奋不顾身、一往无前,通过我们每一名同志的身体力行,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最关键的是必须持续激发强烈旺盛的斗争精神。迎着困难前进,在战胜困难中实现和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重要经验。长征途中,红军既要同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又要克服无数个高山大川等天然屏障的阻隔困厄,还要与党内的错误思想展开斗争。1935年7月,彭德怀率部执行接应红四方面军主力过黑水河的任务,张国焘特地派秘书黄超赶来看望彭德怀,还带来几斤牛肉、几升大米和二三百块大洋,意图收买彭德怀与中央争领导权,但彭德怀并没有为钱财所动,始终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和方针。在这场企图另立中央的闹剧中,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干部,也与张国焘进行了不懈斗争,就连张国焘的警卫员,也能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没有为张国焘许诺的荣华富贵所动容。我们必须大力弘扬、持续激发强烈旺盛的斗争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问题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和抵制错误政治观点,做到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赢得铸魂与蛀魂、立根与毁根的尖锐较量。

漫漫征途,铸就精神丰碑;千难万险,书写苦难辉煌。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英雄史诗,荡气回肠。精神不朽,未来可期。在强国复兴新的伟大征途上,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好新的长征路,让长征精神指引我们续写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