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伴随着中国GCD的创建而形成的。总书记明确指出:“一百年前,中国GCD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GCD,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GCD的精神之源。”中国GCD之所以在一百年后才首次郑重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概念,是对历史认知深化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历史研究往往如此,历史事件发生后,人们对其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知往往需要经过一个理性判断和实践检验的过程。考察百年奋斗历程,中国GCD之所以能,其重要密码就是有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支撑。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也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伟大实践孕育的,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和坚实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来源的论断,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也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这一问题,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需要深入研究。

一、中国GCD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及传统文化观的演进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以及中国GCD人对于传统文化认识的演进过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和发展中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中国GCD人正是因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担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锤炼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铸就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GCD在创造历史时“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人民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厚沃土和丰厚滋养。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质言之,伟大建党精神是“两个结合”的产物,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精华。

中国GCD的先驱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他们关心国事民瘼、向往大同世界,积极主动实践,主张与时偕行、变化日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建党实践和建党精神。他们大都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其卓然超群的天资禀赋,早起点、长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濡染,使他们练就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童子功”。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他们接受新思想的文化基础。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以传统文化为知识背景,建构起了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同理想、民本思想、拼搏奋斗等更成为最深层次的信仰,成为日常而不觉的价值观。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经世致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价值理念,深刻塑造了他们的精神品格和行为规范。如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吴玉章曾回忆道:“社会主义书籍中所描绘的人人平等、消灭贫富的远大理想大大地鼓舞了我,使我联想起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和中国古代世界大同的学说。所有这些东西,在我脑子里交织成一幅未来社会的美丽远景。”这两个例子都映射着先进的中国人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影响、作出新的人生选择的生动景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镌刻进党的创始人心灵,积淀渗透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观念世界。他们同时负载着新文化愿景和传统文化情结,新文化寄寓着未来中国的梦想,传统文化又是割舍不断的精神家园。

---此处隐藏16034字,下载后查看---

2.诚信乃为政之要的传统成为中国GCD不负人民的文化根基

以社会群体的方式存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中华文化强调诚信观念,就是人类社会群体存在的反映。相互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或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人们就无法结成社会群体。任何社会都应遵循群体性原则,都需要倡导诚信观念。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他强调为政一定要“忠信以宽”、“敬事而信”,也就是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宽待人民。他主张通过诚信交往来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孔子及弟子都以诚信为交友的原则,忠实地践行诚信之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社会交往中,则要“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社会上人与人讲信用,才能使整个社会形成亲如一家的氛围,从而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唐代名臣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强调诚信乃国家政务的大纲所在。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国家的政令才会畅通无阻。中国古代取信于民而成功和因失信于民而失败的事例不计其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导致幽王被逼自杀,西周灭亡。商鞅立木建信,为接下来的变法推广奠定了民意基础。

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刘少奇引用《礼记》中“慎独”一词,强调“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得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讲慎独,主要强调要自我约束,同样是诚实守信的重要体现。中国GCD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高的诚信品德。对党忠诚是中国GCD人首要的政治品格。中国GCD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垮,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是高度一致的,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中国GCD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恪守诚信理念,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树高千尺有根,河流万里有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深厚文化根基,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着丰厚滋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新的样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深度耦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所系,得到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和热情拥戴,一百多年来持续释放了巨大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动员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生机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GCD人精神谱系,都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儿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新的样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恒久魅力。以形成了深沉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心理共振。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