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目前,X市建成10家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其中:X市级2家、县级8家),从业人员380余人,年度农机服务收入6000余万元,作业面积达到30万亩,覆盖了主要粮食产区,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服务网络,为周边农户提供了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有效提升了X市区域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2024年,X市承担实施了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提升防灾救灾能力暨加快培育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为X市农机系统唯一。
二、主要服务功能
(一)“平战结合”功能。推行“以平养战”机制,平时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农民迫切需要和农业生产关键短板环节机械化问题;受灾时优先服从农机管理部门调度,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不同灾种分类别提供应急救灾服务。10家区域农机中心配备各类应急减灾机械400余台(日均应急作业能力1.5万亩),引入烘干机械32台套(日烘干能力1120吨),建设仓储库房2.8万平方米(仓储粮食3万吨),为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防线。
(二)示范引领功能。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农机技术装备,如智能播种机、无人植保机、自动驾驶仪等,联合不同服务主体开展技术推广,让农户和农机手直观了解并学习应用新技术,带动全市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X市粮丰农机合作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搭建农机智慧服务平台,连接农事服务队伍32支、农机200台套、服务人员300多名,服务面积达10万亩。
---此处隐藏2089字,下载后查看---
(三)服务能力亟待提高。一是服务质量不均。邹西地区多以平原为主,适合大中型机械规模作业,而X地区多山地丘陵,只能零星分散作业,受农机种类和适用性不足、机械化程度不高、作业效率低的制约,东西地区农机服务质量相对不平衡。二是服务范围有限。大部分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覆盖范围在周边地区,农机服务组织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协作与联动机制,很多偏远农村地区难以享受到及时、便捷的农机服务,优质资源也无法实现共享与优化配置。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多数区域农机服务中心主要集中在农机作业服务上,在农机租赁、技术咨询、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展不足,无法满足农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五、意见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出台政策扶持。对农机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扶上马、送一程”,比如,对达到一定数量社员、拥有一定作业机具规模的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实施“先建后奖”的奖励政策,对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作业服务给予适当倾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协调金融部门,认同农机具未来收益权等作为抵押或质押,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放宽贷款限制,提高贷款额度,保证流动资金需求,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规模发展。三是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吸引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社会资本入股,共同参与区域农机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按照股份比例分享收益和承担风险,激发内生动力,做大农民共同富裕蛋糕。
(二)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开展现场会、培训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指导,邀请专家、技术人员,针对农户、合作社、农机手等不同群体,设计农机操作、维护保养、智慧设备使用等课程,结合田间实操演练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加强人才引进。与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设立实习基地,吸引农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实习,引导人才流向关键的管理型或技术型岗位,增强人才储备,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激励引导。完善人才服务乡村激励机制,积极推介“齐鲁之星”“乡村工匠”等技能人才,对在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团队或个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一是增强服务能力。鼓励机手带机入社、利用购机补贴政策支持直接购置机具等方式,更新提升农机装备。特别是X山地丘陵地区,引进推广小型适用机械,增强服务中心硬实力,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二是拓宽服务功能。引导农机合作社等服务实体,根据农民需求,开展规模化作业、销售维修、农资经营等服务项目,鼓励支持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托管服务、“订单式”作业,大力推进新型农机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步伐。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搭建“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推动“供、产、销”一体经营的良性循环,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