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反复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耕地保护变化的新形势,谋划推动了一系列严格耕地保护的开创性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专门发文,部署开展加强耕地保护和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地见效。

一、全国耕地保护利用概况

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从地类结构看,旱地9.68亿亩,占比50.2%;水田4.68亿亩,占比24.2%;水浇地4.93亿亩,占比25.6%。从地区分布看,东北4.47亿亩、华北3.31亿亩、华东3.21亿亩、西北2.58亿亩、西南2.47亿亩、华中2.40亿亩、华南0.85亿亩。

从布局变化看,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耕地净增加210.5万亩(该地区耕地总量6.85亿亩)。从坡度变化看,园林地“上山”、耕地“下山”趋势初步呈现,全国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净减少132.19万亩(不含梯田),2度以下耕地净增加714.7万亩。

---此处隐藏4956字,下载后查看---

(二)提升耕地质量,全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动出台全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为首要任务,分区分类分标准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狠抓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普查质量,全面摸清土壤家底,科学指导地方加快成果形成,优先形成黑土地土壤、盐碱地土壤、土壤生物、土特产区土壤专题调查成果。三是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加快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统筹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措施。指导地方调整优化黑土地保护范围,推动逐步实现应保尽保。推进黑土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四是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尽快摸清盐碱地、酸化耕地情况,围绕耕地盐碱化、酸化、土壤瘠薄、潜育化等问题,加强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建设。五是谋划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综合采取各类用地养地措施,加快构建用养结合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机制。六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坚持“四水四定”,因地制宜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统筹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建设,形成从水源、骨干渠系到田间末端的完整体系,合理增加灌溉面积。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农业节水制度体系,提高灌溉用水效率。有条件地区探索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

(三)严格监督执法,压实各级耕地保护责任。一是严格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按照党中央有关工作部署,不断提升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强化正向激励和负面警示,更好地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二是不断完善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落实“全链条各环节强监管”工作要求。持续开展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的自然资源督察,对发现的问题严肃督促纠正。不断完善土地卫片执法工作机制,持续加大违法用地行为打击力度。推进南方省份守牢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措并举发展粮食生产。三是持续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推进耕地保护共建共治共享。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贯通协调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四)坚持系统推进,切实加强耕地生态保护。一是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将山上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山下的果树、林木、茶园等尽量调整上山上坡,将河道湖泊内的不稳定利用耕地逐步调出。因害设防、因地制宜,合理建设和更新改造农田防护林。深入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优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二是持续做好水土流失防治。以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黑土区为重点,加大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续在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实施休耕,扎实推进保护性耕作。三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农药科学施用增效行动。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

(五)强化永续利用,巩固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一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按照“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对处于耕种状态的耕地进行精准补贴。科学实施轮作间作,有效提高种粮收益。二是加强撂荒地治理,通过代种代耕等方式,促进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切实把耕地保护好、利用好。三是加强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推动加大耕地资源特别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见效。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探索国家集中垦造耕地定向用于特定项目和地区落实占补平衡机制。

今后,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耕地保护的战略部署,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