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D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再次彰显了D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文件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为XX市农科院的一员,我们肩负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重任。下面,我结合我院实际,就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谈几点体会。
一、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助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升
(一)强化作物品种选育攻关。一是针对XX地区主要粮油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我们要加大种质资源收集与利用力度。深入田间地头、偏远山区,广泛收集地方特色品种,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为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素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前沿研究,精准定位优良基因,加速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突破性新品种,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助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二是持续推进大豆、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品种选育。挖掘本地油料作物种质资源潜力,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培育适合XX种植的高油、高蛋白、多抗油料品种,为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和花生扩种潜力提供品种支撑。同时,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拓宽育种思路,提升育种效率。三是重视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等经济作物品种改良。结合XX产业需求,开展棉花纤维品质改良、糖料作物含糖量提升、天然橡胶适应性优化等研究,培育出更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经济作物品种,推动其稳产提质,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
(二)推动农业先进技术研发与应用。一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研发投入。针对XX丘陵山区特点,研发轻便、高效、适应性强的小型农机具,如山地果园管理机、小型灌溉设备等,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难题。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开展农机具与种植模式、农艺措施的适配性研究,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在XX的推广应用。二是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技术在XX农业的应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农业生产智能化监测与管理系统。在农田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为农民提供精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决策建议,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研发。围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目标,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生态种植养殖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研发。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膜回收利用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举办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向农民和农业企业宣传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应用率。二是强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农业科技人才来我院工作。加强内部人才培养,通过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进修、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现有人才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三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等深入农村一线,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根据农民实际需求,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此处隐藏4448字,下载后查看---
(一)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一是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等项目,为农业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搭建成长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注重对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三农”等方面的实际贡献进行评价,对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条件。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经费使用等制度,简化科研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为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拓宽科技人才视野,提升其学术水平。
(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根据XX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采用课堂教学、现场实训、线上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补贴、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机制,及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壮大。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和程序,对参加培训并达到一定标准的农民进行认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考核评价,对不符合要求的取消认定资格。通过认定管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法规、乡村治理、农业农村工作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在土地、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返乡入乡创业服务平台,提供项目咨询、创业培训、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帮助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创业成功。三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D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保障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的经费需求。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同志们,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我院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推动XX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