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基层法治服务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近年来,xx区坚持以全面融入“xx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文旅强区”为目标,全力推动文旅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区域发展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积极探索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在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xx区探索基层法治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依法决策,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一是强化建章立制,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xx区依法推进行政争议调解工作实施意见》《xx区行政诉讼应诉工作规则》等制度,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为行业部门提出修改建议。组建xx区法律顾问团,作为辅助审查力量,进一步吸纳公平竞争审查、律师前置审查等内容,推进合法性审查管理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二是聚焦中心大局,护航经济发展。组建专家顾问智囊团,对重大招商项目、重大行政决策开展合法性审查,对全区重大项目开展风险评估。审查《xx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实施意见》《xx区发展总部经济扶持政策》等重要文件,为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xxxx年以来,为区委区政府反馈征求意见xxx条,参与招商引资协议等涉法事务研究xxx次,为行业部门提出xx条修改建议。三是实施动态管理,提升工作质效。开展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行动,督促有关部门修改或者废止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相抵触,与国家政策不相适宜的规范性文件。动态监督各部门制发规范性文件是否做到“三不两责一公开”,明确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三审”审查机制。

(二)严格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聚焦执法提升,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周边乱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企业周边突出治安隐患专项行动。指导企业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督促企业落实安全防范主体责任,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内部治安安全。紧盯企业反映强烈的合同诈骗、非法经营、“套路贷”、侵犯知识产权等突出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打击整治,坚决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是坚持罪刑法定,规范公正文明办案。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平等司法保护和法律服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行对企业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推动涉企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涉企案件羁押必要性审查率达xxx%,严格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理念,坚决杜绝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坚决杜绝因执法不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三是严密监督体系,严防执法司法腐败。切实贯彻落实《xx省党委政法委员会案件评查工作办法》,定期开展案件评查及执法走访,累计评查案件xxx余件,开展执法走访x次,促进问题案件整改xx余件。推行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覆盖。在全区建立xx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络点,收集优化法治营商环境、行政执法社情民意等建议。

(三)优化法治服务,增强群众满意度。一是优化政法政务服务。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推进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开庭等诉讼服务。建立“公证一次性办理”制度,优化审批程序,公证办理时间缩短xx%。大力推行延时服务,公证员手机全天xx小时开机解答咨询、预约办理,近三年来共办理公证xxx件,提供上门服务xx件,接待咨询xxxx余件。二是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实质化运行,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民白人”制度,依托“x+xx+xxx”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农民工讨薪和工伤案件的受理程序,做到应援尽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三是深化诉源治理服务。大力推广在线调解,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推进“检企共建”,定期分析涉民企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增强民营企业自身对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企业报案、举报“绿色通道”,对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合同诈骗等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经济犯罪立查立打,重大案件实行领导包案、专案专办、挂牌督办制度,限期办结。

---此处隐藏2846字,下载后查看---

三、新时代推进基层法治服务的路径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一是创新教育引导方式。注重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教育,结合“八五”普法,开展系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创新运用各类有效媒体,教育引导基层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逐步培养对法治的尊崇和信仰。二是突出宣传教育重点。主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学法用法,将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教育和约束领导干部履行好法治责任,提升镇街党政领导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识,切实发挥好“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多样化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将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总结和培育基层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开展基层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切实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

(二)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机制。一是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针对目前基层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化解主体和方式分散化、碎片化问题,通过整合和优化诉讼、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调解等各类矛盾纠纷解决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格局,可以提高矛盾纠纷解决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在健全源头预防机制、夯实三级调解平台和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上下真功夫,在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群众工作和群众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领导能力,并加强推进“无讼乡村”建设,努力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三)进一步改善基层法治环境。一是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广泛倾听民声,大力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活动,不断加强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联系。同时注重及时疏导民意,认真解决民需,严格落实窗口单位首问代办责任制,打造“一门式、一口式、一站式”服务平台,对群众的问题及时解答,对群众的要求及时回应,对群众的不满及时安抚。二是推进信息依法主动公开。扩大信息依法主动公开范围,提高公开的信息质量,通过信息化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及时公开相关政府组织的职责任务、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办事进度以及财务状况等各类政务,保障人民群众对人民政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总之,进入新时代,基层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一步夯实基层法治建设平台功能,完善基层法治建设体制机制,通过整合各类现有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到基层法治共建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对法治的需求,真正实现基层治理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