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班子内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通过调研,当前县区乡镇、部门班子内部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缺乏”。

一是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缺乏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体现在:着重看工作干的怎么样,而忽视了解班子成员所思所想;现实中,由于“一把手”权力较大,特别是在个人升降去留,任务分工等重大政治和经济利益方面,很大程度由“一把手”掌握。这种利害关系,使班子成员在监督“一把手”上心存顾虑,副职不敢也不愿意监督,从而导致班子内部监督的作用失之于软。

二是班子成员之间缺乏对八小时之外的相互监督。体现在:认为八小时之外是私人空间,不便监督,因而不注意掌握班子成员的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对于应酬过多过滥、热衷于与生意人拉拉扯扯、甚至出入不健康场所等不良现象,疏于掌控。

三是民主生活会中缺乏有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体现在: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空气薄弱,成员之间坦诚思想交流不够,怕影响团结,怕得罪人。

四是监督约束机制缺乏有效落实。体现在:班子议事规则、述职述廉、过双重组织生活等监督制度都有,但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走程序、走过场,发挥不了监督制约作用。

---此处隐藏611字,下载后查看---

一是强化班子成员之间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与被监督的意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当前,来自党内党外的监督应当说不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从一些查处的大要案件来看,监督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监督的力量是外在的,关键还是领导干部要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一是“一把手”要主动接受监督。如果要讲自律,“一把手”最需要严格自律;如果要讲监督,“一把手”最需要接受监督。解决好对“一把手”监督的问题,不光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所在的班子集体负责。决不能认为班子成员对自己监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更不能因为自己是“一把手”就拒绝班子成员的监督。言传不如身教,只有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主动接受监督,才能上行下效,在整个单位形成互相监督的好风气。二是“一把手”要带头进行监督。班子内部的监督能否开展起来,同“一把手”关系很大。如果“一把手”不仅能主动接受监督,而且敢于带头进行监督,班子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机制就容易形成。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奉行庸俗哲学,怕得罪人,怕牵连自己,不敢批评,也不愿自我批评,这是自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党内的表现。当领导干部的,不但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不敢监督就是对党的事业的不负责任,就是对其他同志错误的放纵和姑息。

二是强化班子成员之间的团结统一。团结是顺利开展领导工作的基础。领导班子怎样才能团结统一呢?在领导活动中,如果领导群体中的各个成员,都本着“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工作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多信任,少猜疑,多负责,少推诿,多自信,少自负,多民主,少专横,多奉献,少自私,多关心,少冷漠,多理解,少误解,那么,班子内部就能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这个领导群体必定是一个步调一致、团结战斗、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反之,如果在领导活动中,领导群体中的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或者面和心不和,那么,势必内耗丛生,矛盾不断,团结效果差,甚至遭到破坏。领导班子的这种分散状态,各自为政的局面,当然不可能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指挥中枢,更不能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要注意统一班子内部人员的思想,创造一种平等、和谐、沟通的好风气,防止将“不讲正气讲和气,不讲党性讲关系”的市侩作风带到班子内部来。要在班子内部达到“监督是责任、监督是爱护”共识。逐步养成班子成员之间真诚相处、坦诚相见,出现问题或苗头时,及时点拨、提醒,从而达到在交流、提醒甚至警示中将组织的关心和同志的爱心传达给对方。在交流、提醒、警示中实现监督,搞好监督。

三是强化班子成员“八小时”之外的相互监督。尉建行曾说过:“一些党员干部发生腐败犯罪行为,有些问题看起来发生在‘八小时以外’,但源头还在‘八小时以内’……把‘八小时以内’行使权力的监督抓好了,‘八小时以外’的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此话一语切中要害。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看似发生在社交圈内,实际与他们在工作岗位内滥用职权密不可分,无论是权权交易、权钱交易,还是权色交易,都离不开权力的行使。一要加强工作时间内行使权力的监督。要通过班子成员内部权力的适当分解,权力行使程序的规范以及政务公开等制约措施,增加权力行使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保证权力行使的合法性、正当性,减少暗箱操作的发生率,使党员干部在其社交圈内不敢轻言许诺,不敢恣意妄为,拿权力作交易。二要积极探索监督制约的有效形式。在发挥党内监督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他监督形式:一是通过走访干部家庭、召开家属座谈会、评选“廉内助”等廉政教育形式将监督向家庭延伸,推动家庭成员把好监督第一关。二是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群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监督,可使党员干部的行为暴露于无形之中;三是发挥舆论监督环境,通过新闻、电视、广播等媒体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规范加以宣传,对党员干部违反廉洁从政的行为予以曝光,促使党员干部自觉约束自己行为。三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除了加强教育,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外,要主动渗透,加强对党员干部社交圈活动的管理监督。党组织要负起对党员干部管理监督的责任,在做好干部日常考察工作的同时,要建立社交圈活动情况定期汇报、考察制度,将党员干部考察的延伸到社交圈,通过对干部的平时考察和社交情况的了解,比较准确和全面地掌握干部的社交情况。对党员干部社交圈存在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和制止;对党员干部在社交圈内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要采取严格的纪律手段和法律手段予以严厉惩处。从而,确保党员干部在党纪国法规定范围内正确行使权力,真正做到执政为公、用权为民。

四是强化民主生活会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作为传统的民主监督形式,要在会议内容、形式上进行改进。要丰富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会的内容,每次会议应以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内容,在领导班子成员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是班子内部能否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关键取决于“一把手”的素质和表率作用。在开民主生活会时“一把手”除要带头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外,还必须承担起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督促的责任。民主生活会上,如果班子成员有违纪问题,本人不自查,“一把手”了解情况又不提出、不批评的,要追究“一把手”的领导责任。二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时,本着团结的愿望和目的,班子成员就能够敞开思想,把不同意见摆在桌面上,坦诚相待,相互切磋,相互批评,相互帮助,使不健康的思想认识、不科学的思维方式得到及时纠正,正确的得到坚持,从而达到统一基础上的新的团结;反之,如果不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能变味,要么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要么相互指责、相互攻击。其他如不同年龄段成员之间、一把手与副手之间、不同个性不同思维方式领导成员之间等关系的处理,团结的原则是否贯彻始终,结果都会不大一样。三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敢于接触实际问题。要把批评建立在对批评对象和党的事业负责的基础上。开展批评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讲实话、讲真话、讲心里话。要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只有这样,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开展起来,才能发挥其有效的监督作用。

五是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效执行。制度的建立健全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制度的贯彻执行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兑现落实。要通过学习和引导,使班子成员不断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确党的制度就是党的纪律和法规,违反党的制度,就是违反党的纪律。从而使大家树立按制度办事情,按制度处理关系的观念,自觉执行党的各项制度。二是要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为了维护制度的权威,发挥制度的威力,坚决改变执行制度“弹性过大,灵活性太多,原则性不够”的现象。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关键要健全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永葆生机和执政能力的制度保证。少数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大多是同违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分不开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首先必须从程序上、内容上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目前要完善重大问题集体讨论的具体制度,切实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重要问题,班子成员都应当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决不能让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等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做出决定。三是要以一把手的良好素质保证制度的执行。制度执行得好不好,关键在一把手。一把手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坚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把维护制度、执行制度作为衡量自己党性的基本要求。要克服特权思想,增强公仆意识,以身作则,处处起表率作用。四是要加强对落实制度的检查指导。上级党委和领导机关要定期检查、讲评、通报下级班子执行制度的情况,并把其列为考核领导班子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