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党员的“一池春水”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此处隐藏0字,下载后查看---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进改革发展、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农村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主心骨,他们奋战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能够最先听到群众的呼声、感受到农民的辛劳。激发其干劲、提振其拼劲、鼓舞其闯劲,是推进组织善作、改革善为、治理善成的重要一环、关键一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农村党员具有“从农民群众中走出、在农民群众中实干”的特殊属性,为筑牢党的执政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村党员牵头作用的发挥仍受到多重因素的“掣肘”,诸如教育机制不完善、阵地建设不健全、“两化”难题加剧等等。组织部门要加大农村党员管理效度,在“开源”“节流”“释能”中厚积党员总量、压实思想变量、提升实干能量,激活农村党员“一池春水”。

以发展“壮骨”,增人才吸引,推“开源”有道。当前,农村地区党员老龄化趋势加重、后备力量不足,使得村域发展思路相对保守,与新兴发展势头逐渐“脱轨”。而想要解决农村党员结构的问题,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党员这个“牛鼻子”,从源头上补充“新鲜血液”。但农村发展党员要切忌“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在后备人才数量不足、品质不高的情况下,强拉上马。而是将眼光放长远,将发展党员作为千秋工程抓稳抓实。各级部门更要在推进资源下沉、项目下移上谋思路、想办法,盘活乡村资源、提振村域硬实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农村设施更好、环境更优、潜力更足,做大发展“蛋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回流,添足后备人才的“蓄水池”,让选出的党员有本领、能带头,说出的话有人听、做出的事有人跟。

以教育“提神”,育党员党性,促“节流”有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党性意识正是党员安身立命的内驱之“神”,神固则志凝。想要农村党员真正发挥建设乡村中流砥柱的作用,就要以基层党校为推进抓手,提升教育培训力度,扎紧思想“外流”的口袋,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深学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应知、应会、应懂的方针政策进行必要的理论灌溉,在强学习、严要求中清晰新使命、明晰新责任,力求化解“想不想”“愿不愿”的思想壁垒。要优化课程设置,深拓普通农村党员的课程精度,及时融入党员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培训课程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更要大力培育农村党员骨干,常态化选树先进榜样,在辐射带动中实现农村党员党性修养的整体跃升,夯实“在农村、爱农村、建农村”的使命担当。

以重任“亮嗓”,添党员职责,增“释能”有方。部分农村党员实干疲软、缺乏活力,归根结底来说还是对党员身份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一无职二无权”等错误认识。而这折射出的便是部分党员“身份”单一,分量不足,在村是“漂浮”状态,没有融入到村级事务运行的实践当中,更是暴露出了基层党建工作缺乏细化举措的问题。故而,要在充分结合村情实际的基础上,给予无职党员“登登台”“亮亮嗓”的机会,根据其专长特点,提供“学业务、增本领”相关培训,科学合理为其设定岗位职责,及时纳入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执行监督会等组织体系,并结合村居区位,为其分配联户任务,形成常态化机制,宣传和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环保等新风尚,让无职党员工作“动”起来、身份“厚”起来、思维“活”起来,在拉近党群关系中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释放自身潜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