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

更新时间: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在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一再强调统筹治理、协同推进,既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又聚焦能源结构、消费方式向绿转型,这源于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认识和激发绿色发展动能的实践总结。

总书记强调:“要立足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个有效举措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统筹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耦合发展,抢抓新一轮能源革命重大机遇,实现整个产业体系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升级。

发挥能源绿色转型牵引作用

新时代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一系列进展,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提升,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9%,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在对能源、产业、建筑、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还是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环境绩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都需要不断提升风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电气化水平,最终建成适应“双碳”目标的新型能源体系。例如,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每年要消耗大量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传统工业体系也需消耗大量化石能源来生产甲醇、焦炭等大宗原材料。如能在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用绿电及利用绿电生产的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等绿色燃料,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及传统化工原料,则会实现整个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系统性降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和牵引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重点关联领域的牵引和促进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油气资源短板长期存在,区域性、时段性能源供需紧张问题时有发生。在进一步推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统筹考虑阶段性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更好发挥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重视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以能源转型为牵引,耦合带动产业体系绿色转型,推动产业升级不断涌现新增长点,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支撑。

---此处隐藏2379字,下载后查看---

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耦合发展、协同降碳的方式,既是一场能源革命,也是一场产业革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更加迫切。实践已经初步证明耦合发展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协调,系统开展科技研发和产业示范,在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同时,在更大范围、以更大力度利用新型能源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基于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构建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匹配的新型能源体系。在方法上,并重推进新建绿电通道和优化现有电力通道两项工作,发挥大电网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远距离输送和科学配置电力的作用,强化各区域协同保障能源安全和消纳绿色电力的能力;在措施上,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

二是持续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坚持全国一盘棋,引导内陆和沿海工业基地加强与西部地区风光发电基地开展能源和产业深度对接,为新型能源与产业耦合发展创造更多应用场景,进而促进全国工业产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耗能产业向风光发电基地及其周边转移,增强消化风光发电的能力,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三是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突破口强化新型能源的供应和消纳。以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为导向,以大力发展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和绿色储能等绿色低碳产业为突破口,强化新型能源的供应和消纳,一体化解决大气污染、能源节约和减少碳排放等问题。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对现有产业体系和社会生活全面开展电气化和低碳化改造升级。多措并举推进新型能源体系与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全面耦合发展,从根源上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相关政策、制度和标准的改革。结合全球绿色发展趋势和国际经贸规则中绿色低碳方面的最新要求,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和传统产业建立健全相应的碳足迹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实现整个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全面降碳。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对绿电、绿氢、绿色甲醇等认定标准的沟通协调,提供中国新型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耦合发展、协同降碳的经验,促进形成符合地理大国、产业大国实际的认定标准,持续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