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市交通局规划建设科科长***,曾于2022年3月至2024年12月挂职任**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今天,站在这个充满温度的会场,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挂职期间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灯火通明的夜晚,以及彝族老乡握着我的手说“这条路通了,娃娃读书不用翻三座山”时的热泪滚烫。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一名交通挂职干部的成长与感悟。
一、挂职是淬火成钢的熔炉,在“摔打”中锻造交通人的“铁肩膀”
“挂职不是镀金,是带着‘钢印’的使命。”初到**县,我主动申请分管农村公路建设。第一次下乡,越野车在坑洼的泥石路上颠簸3小时,随行的老支书突然说:“张科,你看那片玉米地——去年秋收,王老汉家的猪摔下悬崖,300斤的肥猪,就这么没了。”这句话像重锤敲在心上。我带着科室同志用42天走遍全县17个乡镇、98个行政村,手绘了一张“断头路分布图”,标注着23处“生命险段”、11个“出行孤岛”。在推进“通组路户户通”工程时,我遭遇了挂职生涯的第一次“硬仗”。**村村民因土地补偿问题阻挠施工,70岁的李大爷拦在挖机前:“占了我的茶园,你们赔得起吗?”我在他家院坝坐了三个晚上,算清“茶叶损失账”和“公路增收账”:“大爷,路通了,您的茶青能直接卖到镇上,每斤多赚5块钱,一年就是3000块。”最终,李大爷不仅主动让地,还带着全家当起了义务监督员。挂职期间,我们啃下了128公里“硬骨头”,让全县99.6%的自然村通上了水泥路,群众自发立起的“民心碑”上,刻着那句最朴素的认可:“GCD的干部,真修路!”挂职教会我:交通人的肩膀,要能扛炸药包,也要能接热炕头。我们创新“村民议事会+乡贤监事会”模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推行“技术干部包片、施工队长蹲点”责任制,把办公室搬到工地,把图纸画在田埂。这些泥土里摸出来的经验,后来被写入《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导则》,成为全市交通系统的“挂职财富”。
二、挂职是破题开路的考场,在“解题”中厚植交通人的“为民心”
---此处隐藏1531字,下载后查看---
“挂职不是终点,是带着‘火种’的出发。”从市局到县局,从“坐办公室”到“走泥巴路”,角色转换让我跳出了“部门思维”。在参与全县“十四五”交通规划时,我提出“交通+旅游”融合思路,将红色旅游公路与古村落串联,打造了“茶香十八弯”“云海天路”等网红打卡点,带动沿线3个村人均增收8000元。这个案例后来入选省交通厅“交旅融合”典型案例,让我明白:交通不仅是“通联”,更是“赋能”。挂职期间,我牵头组建了“交通青年攻坚队”,带着12名乡镇干部啃下了S305线改建工程的“征拆硬骨头”。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我们创新“屋场夜话”工作法,用方言俚语讲政策,用“身边事”说“长远利”。当看到曾经阻挠施工的张大哥主动帮我们调解纠纷时,我突然懂得: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沾着露水的对话”里。这些在挂职中磨出来的“绣花功夫”,让我在回到市局后,推动出台了《全市交通项目群众工作规范》,把“挂职经验”升华为“制度成果”。挂职教会我:交通人的格局,要装得下山川湖海,也要看得见柴米油盐。从挂职地带回的“问题清单”,如今变成了市局的“民生实事台账”:我们优化了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标准,新增了120处错车道;试点“交通+文化”驿站,让候车亭变身乡村振兴展览馆。这些改变,源于挂职时的“脚底沾泥”,更源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体悟——交通强国,落脚点就在“最后一公里”的温暖。
四、挂职是一生难忘的珍藏,在“回望”中校准交通人的“坐标系”
即将离开挂职地时,彝族小姑娘阿依送我一幅画:蓝色的公路蜿蜒在青山间,车上载着背着书包的孩子。她用歪歪扭扭的汉字写着:“谢谢张叔叔,我终于不用走读了。”这幅画,现在就挂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时刻提醒我:交通人的价值,不在多少荣誉证书,而在群众眼中的光。
同志们,挂职是一段“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修行。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担当,是在塌方路段的手电筒光束里;真正的情怀,是在村民递来的那碗酸菜汤里;真正的成长,是把“挂职”二字,写成“责任”与“使命”的注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