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治理型统战新格局中彰显新乡贤新作为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5-04 来源:网友投稿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政治上层建筑和公共行政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公共行政由传统的管制型模式走向现代的治理型模式成为必然。作为中国GCD联络通达社会各个方面核心机制的统一战线,需与时俱进,由传统的管制型格局不断走向治理型格局。探索新乡贤在构建治理型统战新格局中的作为,是一个新课题。

一、新乡贤的产生及内涵

我国历来有“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乡绅或乡贤在村落社会和乡里制度中承担着重要的治理功能。乡绅是对那些在乡里社会有崇高威望或者做出重大贡献的地方官员、社会贤达的尊称,他们通过一套约定俗成的礼法体系来维系乡村社会的运转,是乡村社会建设、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的主导力量。乡贤是乡绅群体中的佼佼者,一直发挥着加强文化教育、改良世道人心、维持基层社会自治的重要作用。乡贤之“贤”更注重道德层面的意义,“有经济实力但达不到道德标准的,可以是乡绅但不是乡贤;道德卓著而经济状况困窘的,可以划为乡贤但难言是乡绅”。

新乡贤是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变革、社会治理需求提升而重新建构起来的一个群体。与传统社会的乡贤相比,新时代的新乡贤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处于新时期。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下,乡村社会需要城市反哺的新时期。二是新理念。新乡贤兼具乡村与城市双重地理属性,能够将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三是新资源。新乡贤主要突出除政府外的民间精英人才,如企业家、退休教授、退休干部以及技能型人才等,能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对乡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据此,本文新乡贤主要指来自各行各业的“本土(含返乡)、离土、外来”三类新乡贤:

---此处隐藏5267字,下载后查看---

紧盯中心和大局,充分发挥“乡贤+”的资源优势,鼓励乡贤积极发挥作用,服务乡村经济建设,助力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提升基层组织对含乡贤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的统筹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明确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以其他社会组织的权责边界。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在政治过关的前提下,倡导新乡贤中符合条件、具备能力的人员回任村官,探索开展“特聘村主任”工作,发挥其特殊优势,担当好发展领头雁、引路人;支持建设学院、理事会、乡贤团、服务站等组织机构,发挥新乡贤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三是建立多元主体协商沟通机制。村委会牵头或党组织引领,推进主体协商、互动的常态化,建立协商通报、建言“直通车”等制度,让村民、社会组织、市场等不同主体都有发言权,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平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

(三)群贤治理,创新载体弘扬能量

积极引导新乡贤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依法依规参与乡村治理,以“群贤治理”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搭建镇街乡贤服务站。整合统一战线资源优势,搭建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二是发起成立“三团一队一组”。在镇重点行政村(社区)都挂牌设立“乡贤议事厅”,并结合成员的职业、经历、专长、爱好等进行分组: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为主要职责,做为村(居)“两委”提供决策建议的“智囊团”;以引智引才引资为主要职责,做助推村级经济发展的创业致富“导师团”;以协调邻里纠纷为主要职责,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调解团”;以组织慈善公益活动为主要职责,做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公益“志愿队”;以推动建立、健全、实施村规民约为重要职责,做维护公序良俗乡风文明的“督导组”。三是上下联动、横向衔接。结合发展基础较好的村的产业基地打造“乡贤助乡实践基地”,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乡贤议事点,定期组织开展乡贤恳谈会、同心讲堂、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等各类活动;使新乡贤能够为镇村的大小事务建言献策、出资出力,共同推动镇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见贤思齐,升华精神文化氛围

以记述新乡贤事迹、提炼新乡贤精神为推手,凸显统战新领域亮点。一是举办评选活动。采取村(社区)推荐、镇党委评选、公示、认定的方式,建立乡贤人才库,按照“有品德、有威望、有见识、有能力、有成就、有公益心”的六有标准,把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村干部、退伍军人、文化人等纳入到乡贤群体中,并为首批乡贤颁发荣誉证书。二是强化宣传学习。通过绘制文化墙、制作宣传标语、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广泛传播乡贤的先进事迹、优良品德和突出成就在全镇掀起学习乡贤的热潮。于乡贤产业基地打造一个乡贤文化长廊,广泛宣传乡贤助推乡村振兴先进事迹,以期产生乡贤队伍明星闪烁、群星璀璨的榜样效应。三是开展联谊活动。利用在外乡贤返乡过年之际,采取举办人才年会、座谈会、上门走访、组织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乡贤联谊活动,成立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邀请各界乡贤围绕镇经济社会共谋发展思路,激发乡贤反哺家乡的动能潜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