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回顾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时代网络文艺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稳步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段:文艺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特别是网络文艺的海外传播,正以其独特魅力和无限潜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开启了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新篇章。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壮阔征程中,中国网络文艺走过了近三十载春华秋实。从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破冰时刻,到5G时代万物互联的崭新图景,这条用代码编织的文艺长河,始终激荡着中华文化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
技术赋能文艺创新,催生跨界融合生态
从早期BBS论坛的即兴创作,到如今AI辅助的IP全产业链开发;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开启网络文学先河,到《三体》宇宙观震撼世界科幻文坛,这场静水流深的文艺变革,完成了从“草根自娱”到“主流担当”的华丽蝶变。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网络文学精品工程”,推动创作生态持续优化。近年来,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作品占比突破60%,《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滨江警事》《特级英雄黄继光》等佳作斩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见证了网络文艺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国家级文艺奖项的包容创新,为网络文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飞天奖”首设网络剧单元以来,《漫长的季节》《三体》等精品力作崭露头角;“白玉兰奖”将最佳编剧奖授予网络剧《开端》,彰显主流评价体系对新生创作力量的认可。这种突破传统的评奖机制,如同春风吹化坚冰,让网络文艺在守正创新中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网络文艺工作者正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庄严号召。当《千里江山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字永生,当敦煌壁画借助VR技术重现丝路盛景,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数字文艺长河,正在汇聚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力量。
---此处隐藏3336字,下载后查看---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平台将文艺创作异化为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的“文化快消品”充斥视野。从“长征路上开超市”对红色基因的消解,到AI魔改版《红楼梦》对文化经典的戏谑,这些价值失焦的创作,恰似数字原野上疯长的稗草,正在侵蚀中华文化的精神沃土。数据显示,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规模已超过3700万部,但真正具备思想深度的不足千分之五——这组数字犹如悬在文艺生态链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智能化的双刃效应更值得我们深层探索与深度思考。当ChatGPT可以日更百万字网文,当Stable党iffusion能批量生成“名家画作”,艺术创作的神秘面纱正遭遇技术解构。某平台AI生成的《黄河变奏曲》,将民族史诗降维成电子音效的狂欢;某些短视频工厂炮制的“文化速食”,让敦煌飞天在算法的驱动下跳起机械舞。这些AI之作是否僭越艺术本体?它们是否会像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的蜡翼,在接近太阳时暴露出致命脆弱?我们需要有清醒的预判。在这场流量狂欢与精神灯塔的对峙中,我们更应认识到:文化市场不是数据的“跑马场”,文艺创作不能沦为算法的“提线木偶”。那些把“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当作创新、将“曹操持枪”视为突破的所谓创作,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慢性腐蚀。正如《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所言:“真正的创新,是让传统活在当代的呼吸里,而非将经典肢解成流量的祭品。”
破题之道在于构建“科技向善”的创作伦理。当浙江网络作家协会建立AI创作伦理(审查)委员会,当阅文集团推出“精品孵化计划”,我们看见行业自律的星光。近年来,中央网信办坚持以清朗网络空间为目标,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网上突出问题乱象,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为网络文艺航船校准了罗盘。这些举措如同普罗米修斯的火种,照亮了人机共舞的创作新境——让算法流淌人文的血脉,使代码承载文明的基因。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网络文艺迫切需要完成从“流量竞技”到“价值引领”的范式转换。这既需要主管部门做好“数字园丁”,以政策剪刀修剪病枝杂叶;更期待创作者化身“文化麦田守望者”,在技术风暴中守护精神家园。当我们以《千里江山图》的数字重生诠释传统文化,用《三体》的宇宙叙事展现东方哲思,便能在虚实交织的创作疆域,构筑起新时代的文化长城。
时代的考卷已然铺展:如何在数据洪流中锚定价值坐标?怎样于算法迷宫中找寻美学生机?答案就藏在总书记文化思想引领的文化繁荣发展蓝图里——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让网络文艺既保有“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意,又激荡“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最终抵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