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总书记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总书记在考察江西时指示我们“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时代江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江西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坚持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聚焦链式集群发展路径,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规模能级
链式集群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特点,也是提升产业发展规模能级的重要抓手。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往往要经历从“点”到“链”、从“链”到“群”的突破提升。我们坚持把链式集群思维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行动,有效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整体能级。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产业达到14个,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
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发展产业,首先要明确定位,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力布局,有效引导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科学高效配置。江西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但产业布局还不优、总体实力还不强。我们对全省产业进行全面梳理研究,结合江西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定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12条制造业产业链、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9%左右的增长目标。传统产业领域,聚焦基础较好的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现代家具等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持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工程,分行业制定发展壮大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未来产业领域,明确“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生物、未来健康、未来显示、未来航空”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加大政策支持,选准细分赛道,力争在优势领域实现率先突破,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优化完善产业链条。产业链条越完善,上下游融合度越高、协同性越强,产业集聚效应就越明显、发展效益就越好。我们创新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面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紧盯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一产一策”精准铸链强链延链补链,抓好链主企业、关键环节企业培育,构建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协作配套体系,把重点产业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比如,电子信息产业瞄准产业细分领域,着力补齐研发设计、新型显示、关键配套等产业链短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汽车电子等新领域,促进“芯光屏板链智网”融合发展,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1.16万亿元。有色金属产业以江铜集团等“链主”为引领,将高端应用、终端产品作为重点方向,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有色金属与电子信息、化工、建材等行业耦合发展,积极培育高端铜基、硬质合金等新材料,推动产业发展量质双升,2024年营业收入达到92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形成产业链纵向延伸和企业间横向协同的生态体系,对产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加快发展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法务咨询、知识产权等高端服务业,引进培育生产设备、工业机床、工业机器人等装备制造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助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江西稀土、钨、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丰富,这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围绕国家所需、发挥江西所长,加大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力度,切实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着力在细分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打造更多“杀手锏”装备,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贡献江西力量。把稀土产业作为国之重器、战略产业来抓,有序推动稀土集约开发利用,引育了中国稀土集团等一批链主企业,全力做大做强稀土永磁电机和稀土永磁材料产业,加快形成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全面提升江西稀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此处隐藏4387字,下载后查看---
四、抢抓产业梯度转移重要机遇,有效拓展产业发展增量空间
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向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进行有序转移的过程,能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促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拓展发展空间。当前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这为江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统一,高水平建设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不断增强对资金、项目、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把握发展规律,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发展壮大产业的有效途径。我们充分发挥毗邻长珠闽的优势,主动对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化赣州与深圳、吉安与东莞等对口合作,加快建设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深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产业跨区域配套模式。认真落实《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和国家规范招商引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多元共招的招商新体系,大力开展链式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科技招商,高水平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同时,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标对接国际经贸规则,累计复制推广302项自贸区试点经验,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扩大传统优势产品、“新三样”出口,在对外产业协作中不断增添产业发展动能。
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开发区是产业最集中、经济最活跃的平台功能区,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江西有国家级开发区20家、省级开发区82家,这些开发区是江西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我们深入推进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剥离开发区社会管理事务,建立“管委会+平台公司”架构,在市场化转型上做“加法”、在行政事务上做“减法”,提升平台公司专业化运作能力,加快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营体制,推动开发区集中精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等主责主业,充分激发发展活力。经过多年发展,开发区土地资源要素日益紧缺,必须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提升质量效益。我们完善产业发展配套,优化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强化“亩均论英雄”的导向,积极盘活闲置和低效用地,腾出要素空间,引入优质项目,提升亩均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不断增强开发区的承载力和带动力,推动开发区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也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竞争力和软实力。我们深入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迭代升级“赣服通”、“赣企通”等政务服务平台,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成本,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们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以良法善治护航企业发展。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我们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入企走访连心”活动,精准帮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精心呵护企业在江西发展壮大,让企业在江西敢干、敢闯、敢投,共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