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规模与结构。近三年(2022-2024年),全县累计开展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项,涉及总投资*亿元,较前三年增长*%。从项目类型看,基础设施类(交通、水利、市政)占比*%,民生工程类(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占比*%,产业项目类(园区建设、工业厂房)占比*%。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占比*%,社会投资项目占比*%。
从招投标方式看,公开招标项目*项,占比*%;邀请招标项目*项,占比*%;竞争性谈判、磋商等非公开招标方式项目*项,占比*%。电子化招投标覆盖率达*%,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成交易的项目占比达*%,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线上报名、投标、评标和监管。
(二)监管体系与机制。目前,我县招投标监管形成了"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监管部门"的联动体系。县发改委作为综合监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招投标政策实施;县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分别负责房建市政、交通工程、水利工程领域的招投标监管;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交易平台服务职能,实现"场地统一、信息共享、流程规范"。近三年累计开展标前审查*次,标中监督*次,标后巡查*次,受理招投标投诉举报*件,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起。
(三)市场主体与竞争格局。全县参与招投标的企业共计*家,其中本地企业*家,外地企业*家。从中标情况看,本地企业中标率*%,外地企业中标率*%,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前10家企业中标额占比达*%。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国有企业中标占比*%,民营企业中标占比*%;社会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中标占比达*%,市场活力逐步释放。
---此处隐藏1778字,下载后查看---
(二)打击违法违规,净化市场环境。高压惩治围标串标,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投标文件异常一致、报价规律性差异等行为进行智能预警,联合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围治串"专项行动。2025年计划查处典型案件*件以上,公开曝光违法企业*家。严打资质挂靠与违法分包,推行中标企业项目负责人指纹考勤、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建立施工企业信用"黑名单",对资质挂靠企业给予限制投标、信用扣分等处罚,情节严重的清出本地市场。
(三)优化招投标流程,提升市场效率。深化电子化改革,升级电子招投标平台,推进全流程"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2025年底前实现远程异地评标覆盖率达*%以上。开发智能评标系统,提高技术标评审客观性,减少人为因素干扰。规范价格管理,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发布各类项目成本价参考标准,防止恶意低价竞争。推行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差异化缴纳制度,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四)加强信用建设,构建长效机制。完善信用评价体系,整合行业主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标后监管等数据,建立招投标市场主体信用档案,实行"一企一码"管理。将信用评价结果与投标资格、评标得分、履约保证金挂钩,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信息公开,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公开招投标信息,包括中标企业、报价明细、变更签证等,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招投标领域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五)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专项培训,针对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每年组织集中培训不少于*次,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服务市场主体,建立外地企业准入"绿色通道",简化资质核验流程,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解读、投标指导等服务。探索"评定分离"改革试点,赋予招标人更多选择权,提高优质企业中标率。
工程项目招投标是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环节。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通过完善制度、严格监管、优化服务,构建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招投标市场环境,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