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关工委、市文明办指导下,X区X社区积极探索“五爱”教育工作模式,整合社区、社会及学校资源,完善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打造未成年人特色活动项目——“家门口”的实践营,推出创新型思政课、公益课堂、户外实践和能力提升训练营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提升青少年各项综合能力,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建立“社会组织生态圈”,打造“家门口”实践营
针对辖区居民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孩子孤岛式成长”焦虑、社会实践匮乏、社交能力软弱等困境,X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力量、整合专家资源、强化志愿服务,深耕规范、多样、有实际意义的研学活动,打造“家门口”的实践营特色品牌。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自身发力和带动,实现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探索社区跨代志愿者挖掘和培育,吸引更多年轻家庭参与社区事务,让青少年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中来,激发他们自立、自主和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先后孵化出“向阳小志愿者服务队”、小海棠话剧社、“家门口”的家委会等多个社区社会组织。通过激活社区内部潜在资源,创建自我增值、自我强化的社区发展模式,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生态圈。
---此处隐藏524字,下载后查看---
二、“社区+高校”集智聚力,提升“五爱”教育专业化
将高校资源与社区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社区+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共同培育“小鲤智家”大学生服务团队。依托高校X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共同开发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系与通识教育课程包,打造第二课堂实践基地,涵盖科技创新、传统文化等六大领域,构建“文化教育+实践成长+家庭赋能”的立体化服务矩阵。目前已经完成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营6期36场、同思共想读书实践营9期、体育素养提升实践营3期24天、小鲤鱼看世界——“行走的思政课”X站、X站2期。并发布实践成果《小蜜蜂的实践日记》6期、不同年龄段阅读能力数据9期、不同年龄段体能测试数据3期。利用高校科研项目,开发社区托管、能力实践营、红旅等平台支持开展思政教育、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类实践项目,通过推动产学研联合发展,利用大学的研发优势,实现社区家庭教育内容的高度专业化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化。
三、探索“公益+市场运营”模式,构建长效发展机制
建立“免费基础服务+积分兑换进阶服务+低偿特色服务”三级服务体系。通过“公益+市场运营”的模式,实现收益反哺,完成社区服务项目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促进社区公益基金发展,实现社区服务项目的自我持续和资金回流。有效缓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费不足、专业不够,不能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的问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服务机制,让社区“五爱”教育工作更具活力,更可持续。
经过五年的探索实践,X社区“家门口”的实践营已经成为社区青少年喜爱的“聚集地”,社区居民安心的“托娃所”,志愿服务的“实践站”,社区治理的“能量场”,各类资源的齐聚助力、融合共享,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家庭更和谐,居民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