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从“乡村文化振兴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概念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文化”?“文化”一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似是一个很普通的词语,但是它的定义有着久远、复杂且深厚的内涵。文化一词中蕴含着自然界天道的规律与人伦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并且两者互相联系,以维持社会的运行。“文”与“化”相结合表明了“以文教化”之意,体现了文化有着柔和感化教化功能,与暴力野蛮相对立。大多数研究该领域的学者认为,文化渗透在人们的日常,能够体现行为习惯和风俗习性。并且,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衣食住行、伦理道德等方面。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解释,一是文化具有实践性,文化的生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实践中变化发展。二是文化具有创造性,在人类漫长的生产生活中,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创造出来。三是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群体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环境,而群体中的个体在各自的生活方式、生存技巧、生产技能等劳动中习得基本的生产生活规律,从而将这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方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四是文化有着影响人发展的精神力量,在生产实践中能够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五是文化具有发展性,不同群体所形成的核心精神随着社会和文明的变革,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不同阶段的环境变化,文化得以更替与传递。
而“乡村文化”则是中华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来源。乡村文化是广大乡村群众在乡村这个大环境下发展形成的,主要分为物态、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方面。一是乡村物态文化。是指乡村文化中那些可以触碰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这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乡村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是乡村有别于城市的显在表现之一,处于乡村文化的基础层,比如我们的豫南农耕文化。二是乡村制度文化也称乡村社会文化,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是乡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村规民约。三是乡村行为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形成的习惯。四是乡村精神文化。是指在乡村大群体中存在的共同的心理和情感特征。
---此处隐藏11539字,下载后查看---
(五)完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以需定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基础上的。”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应该以满足民众的需求为根本宗旨,根据不同地区经济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因地制宜地提供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但是这种对症下药的措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能及时全面的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因此,要构建有效需求和反馈机制,精准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首先,我们要树立起服务供给的形象。许多乡村民众对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带有刻板的印象,认为其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居多,不办实事,这些误解使得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抵触心理,也使得这些文化服务印象大打折扣。基于此,文化工作人员应该普及文化传播理念,宣传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转变其工作职能,让村民从“被说服参与”到“村民自觉参与”,扮演好乡村服务中的“号召者”而非“传话员”。其次,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供给结构。基层文化建设所执行的单一管理模式,远远不能达到新时代背景下民众想要表达、管理、展现自我的功能需求,僵化的制度模式已然不能与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生活方式相匹配。因此,要改变政府承包、忽视其他社会群体作用的传统,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供给的机制。最后,需要把控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数量。灵活应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需求与供给,对于公共文化产品贫瘠的地区,增加公共文化数量是迫切的现实需求。文化建设所需求的文化,是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社会主流文化,而不是提供文化服务中出现封建迷信落后的思想文化,需要政府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文化服务内容的质量把控。现如今我县部分乡村存在很多完工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这些都是因为对民众的文化需求把控不准确,因此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宏观把控力度提高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文化供给以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
(六)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激发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性。一方面,培养农民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帮助民众树立主体意识、每个人都有参与和管理乡村发展的权利与义务、都能平等享受到乡村集体发展成果。大家要遵纪守法,共同遵守好乡约民俗。具备社会责任感、公共参与积极性,培育农民的责任、使命意识,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形成积极奋斗的乡村精神氛围。另一方面,继续提高农民文化教育水平。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培养农民的主体参与感,教育是“生命机制”。除了要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增加教育资金和优秀师资力量之外,在乡村教育中要学会结合乡村地区特色文化、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对劳动力人口来说,要完善他们对于产业能力、市场资源、科学技术的培育,加强其从业能力培训;对于留守老人和妇女而言,主要增强她们对于公共文化活动的兴趣培养,在农闲时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学习一些手工艺技术,不仅能够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还能够帮助她们补贴家用,实现就近就业;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教育,要在教学设计中增添乡村文化元素,开设乡村特色文化兴趣班,让他们感受到体验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树立培育传承乡村文化的意识。
二是培育时代新乡贤,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时代新乡贤,推动参与乡村建设。在城市虹吸效应下,乡村精英人才单向流入城市,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人才尤其是专业性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新乡贤”的返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乡村人才的短缺。一般而言,新乡贤是指那些有才华有德行,生在乡村,报在乡村,在乡村里有一定权威的人;在具体践行中,其范围更大,只要是德才兼备,愿意为乡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称为新乡贤。首先,这个群体是乡村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是当地乡村民众和政府公认的社会精英人才。以乡贤文化为基础,挖掘其价值建立发挥功能作用的平台和机制,能够吸引当地有才能、愿意奉献的个体有计划有组织的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量。其次,新乡贤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返乡。作为乡村本土化的社会精英,对当地人力、物力、财力了如指掌,他们具有很大的地域优势和强大的号召力。在经济下行的社会环境中,我县出现农民工返乡现象,如若发挥好乡贤的感召力,以乡情为纽带,完善好乡村各项惠民政策,便能够吸引人才回流助力乡村建设。最后,新乡贤能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人脉资源帮助培育乡村人才,让农民记得住“乡情”,真正地扎根于乡村,为乡村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