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五五时期国家战略与人才发展趋势解读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一步。国家战略层面,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化转型是主线,人力资源被明确为支撑这些战略目标的核心要素。2025年“两会”提出,人力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政策需进一步优化以支持国家战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位凸显了人才在国家战略中的基础地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在政策导向上,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央要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障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尤其强调到2025年要使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研发投入大幅增长,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可以预见,“十五五”时期国家将延续人才引领发展的政策取向,通过重大人才工程和改革举措,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
人才发展趋势方面,首先是科技和数字领域人才需求激增。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居世界首位,展望“十五五”,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领域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研判,在“十五五”期间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将催生对复合型数字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水平数字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同步提升。这意味着企业需着力培养既懂行业业务又通晓数字技术的跨界人才,以支撑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此处隐藏11320字,下载后查看---
*人才队伍布局模块:**明确关键人才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制订人才盘点行动计划,如每年开展一次全员人才盘点,并根据盘点结果更新人才库和梯队名单。绘制人才梯队接班人表,识别各重要岗位的继任者和储备深度。针对发现的人才缺口,提出人才引进及内部培养计划,注明每年计划引进的人才类别和数量、内部提拔培养的人选范围。建议各业务条线分解落实梯队建设任务,人力资源部门统筹协调,在年度人才工作报告中跟踪进展。
*分类人才策略模块:**分别制定高端人才、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专项子规划。比如高端人才子规划中,列出拟引进的重点人才项目或目标人选类别,配套引才举措和激励政策;青年人才子规划中,设计管培生计划、导师制方案、轮岗培养计划等,并设置青年人才培养的评估指标(如3年内提拔率等);技能人才子规划中,规划与职业院校合作项目、技能竞赛与晋级机制完善等具体措施。这些专项策略要与总体规划衔接,形成分层分类的人才开发体系。建议指定不同部门牵头实施对应计划,如技术部门负责高端科技人才工程,党群/人事部门负责青年人才计划,生产运营部门负责技能人才培养等,加强协同推进。
机制政策保障模块:梳理需要新建或修订的人力资源制度。
根据前述机制维度的要求,完善激励、绩效、用人、流动等相关制度文件。例如起草《中长期激励实施办法》《岗位竞争上岗办法》《员工退出管理办法》等,将“三能”机制和末位调整、非升即走等措施制度化。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手册,明确各类岗位的评价维度和标准。建议在规划中制定人才政策改革时间表,分步骤推出配套制度,并在推行过程中注重配合培训宣贯和监督评估,确保新机制落地生效。
实施路径与保障模块:列出人才规划实施的阶段性步骤和保障措施。通常可以划分为规划启动、试点示范、全面推广、评估优化等阶段。比如2026年为规划启动年,重点完善组织和制度;年为全面实施期,重点推进各项人才工程和机制改革;2029–2030年进入评估提升期,根据中期评估结果优化调整规划举措,确保收官之年目标达成。保障措施方面,要明确资金投入(如人才发展专项经费每年预算)、人员配置(如增设人才发展专员岗位)、信息系统支持以及风险预案(如人员分流安置预案)等。建议建立定期监测和反馈机制,如每季度向董事会或上级报告人才规划进展,每年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校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