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三重维度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两个结合”是中国GCD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历史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坚定的文化担当。总书记在阐释“两个结合”时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是总书记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形态,是中华文明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自我革新和超越所塑造的“新生命有机体”。从概念基点出发,循实践之迹、溯学理之源、答世界之问,梳理明晰新的文化生命体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从“点”到“线”、由“线”及“面”,深入理解和领悟总书记文化思想的这一重要范畴。

实践维度: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

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古今中西”“旧邦新命”交汇交融中,在中华文明发展更新与现代转型的历程中生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上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力量。中国GC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着文明形态的更新与转型,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生命和现代力量,催生和发展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正确理解和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要将其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来观照。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人民物质财富不断充裕、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赓续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GCD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完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根本性扭转,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社会条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和推动现代文化建设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文化生命体初现雏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模式,为人民的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开辟了发展道路,赋予新的文化生命体生长的文明底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自觉与主动精神,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和战略目标,不断推动文化创新,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激活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的内生动力。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路径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总书记文化思想引领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使新的文化生命体焕发出蓬勃生机。

人类的现代化既指向经济、政治、社会现代化,也指向文明、文化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场文明延续、迭代与创新的巨变。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根本要求,蕴含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导向,推动着中华文明与时俱进、返本开新,形成新的发展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发内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形态和价值层面的独特表达,是实现文化创造、文明转型,构建新的文明秩序的结果。这一生命体彰显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信仰信念、人文理想与文化走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了文化基础,增强了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精神自觉与战略定力,奠定和滋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生命。

---此处隐藏2848字,下载后查看---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力源。作为结合的产物,新的文化生命体彰显了我们党在思想文化上的主动和创造,在坚守“魂脉”和“根脉”基础上,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根本路径和方法遵循,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境界。

世界维度:推动创造扬弃资本主义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文明形态的更迭来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其生成过程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进程。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寻求推进建构世界各国和合共生的文明范式。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重要价值追求与世界意义。

当前,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西方国家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性扩张造成了文明冲突加剧、发展鸿沟加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文明来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新的文化生命体理念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提出,从世界历史的维度解构西方中心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为发展中国家走出一条既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提供新的选择。新的文化生命体理念的提出,在方法论层面批判继承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物质文明成果,同时扬弃了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对人性的异化,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角度看待和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使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在价值论层面,超越西方“文明的冲突”的对抗性思维,摒弃其殖民扩张、文明优越的价值内核,以“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打破“修昔底德陷阱”,揭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共生的普遍规律,进一步明晰人类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及其导向。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看,新的文化生命体着眼于构建新型共同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资本主义“单极—线性”发展观和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价值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建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价值理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人类文明不是固化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文明形态的演进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新的文化生命体生长在持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之中,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因此,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前瞻性、开放性概念,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描绘了新图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新的文化生命体成长壮大,须着眼于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和守正创新精神促进这一生命体持续丰富内涵、不断升华境界。总的来看,新的文化生命体蕴含了中华文明自我更新与超越的基因密码,摆脱了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割裂的路径依赖,拓展了文明演进范式。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原创性概念,更是一种实践指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成机理、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夯实其对文化发展的基石作用;更要立足于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探索“传承—创新—互鉴”路径,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人类解放新路径、追求人类发展新前景中,使新的文化生命体持续迸发生机活力,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