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收拾行囊准备告别那个熟悉的小院时,陈支书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热茶,茶水雾气在初春的寒冷里袅袅上升;陈大娘远远赶来,双手紧攥着几个温热的鸡蛋塞进我背包中。手指触摸着那余温,仿佛触碰着沉淀在岁月底层的滚烫印记:两年驻村光阴,如千钧重担终于卸肩,然而那份厚重却早已无声沉淀于心湖深处,化作精神世界里沉甸甸的压舱石。山乡岁月,非止留下脚步的印记,它更悄然雕刻了我生命的深度与韧性。
村里的日子朴素平凡,我们每一步都在艰难处探路,也在泥泞中栽种希望。记得初入乡村时的一筹莫展——盘踞脑海的是一道道盘绕的难题:青壮力量如流沙般消逝于城市霓虹,村路坑洼令村民出行如履畏途,地里的作物被局限在低效收成的困境里……于是,我们只能凭着一种近乎于朴素的韧劲,在一次次实地勘察和板凳夜谈里仔细倾听泥土的脉搏:在辣椒田埂旁与农民讨论品种优劣于市场波动;在贫困户低矮屋檐下推算着“两不愁三保障”里切实缺口;在村组小晒场上商议“三资”(资源、资产、资金)如何点石成金,转化为现实效益。
在反复与各方细致考量协商后,我们终于锚定了突围之道:先是引进抗逆性强、市场稳定、价格看好的优种辣椒;然后鼓励乡贤们回归家乡共同投资,终于建立合作社加工厂,让田间的红辣椒在这里淬炼成凝聚价值的成品;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并召集村人出力,让新浇筑的4公里混凝土村路取代了往昔的泥泞旧途,打通了闭塞村落的血脉;又组织电商培训,让大山里的货搭上信息时代的快车,悄然出山。
当汗水与辛劳沉淀入土地,丰饶的土地便报以无声的慷慨回响——那片原本沉睡的土地仿佛被重新唤醒:加工厂机器日夜轰鸣如新鼓点跃动,合作社辣椒销售额首次昂首闯过了百万门槛,二十五户入股村民人均喜提增收一千三百元;曾经令人皱眉的泥泞道路焕然一新后,不但让车轮轻快地奔向远方,那些满载辣椒的卡车更是畅通无阻;最欣慰的莫过于眼见着十三户困难人家在精准帮扶与集体温暖双重支撑下稳步迈出贫困的浓重阴影。
乡村之美更潜藏在人与人之间朴素而坚韧的连接里。村民们对我的称谓渐渐由“书记”悄然变成亲近的“老陈”。农忙时节大家并肩挥汗劳作;谁家有个急难愁困问题,众人纷纷挺身而出——此情此景正如老话所印证:一根柴燃不旺,众人拾柴才能使温暖长明。那些月明星稀的板凳夜谈,话匣子往往敞开到夜色极深;在一次次化解家长里短矛盾的“调解田坎会”上,我们共同参悟着法理与乡情天平的微妙平衡。人心向背,是比任何丰功碑都更深沉、更真实的尺度:当乡亲们终于信任地敞开心扉,其言谈目光,便如同晨昏不倦的河水般直指治理的命脉。
离任那天挥别乡亲们的身影渐远模糊,但那段时光的重量却清晰可感——它已融入我生命河流,成为其中沉淀着的无形金沙。在基层打磨过的热忱,比任何文凭证书更烙印人的灵魂价值。小村变化虽只是一方土地的一域之光,却也在乡民嘴角那一抹欣慰的笑意里照见了民族复兴大业正植根于万顷原野的深沉力量。我永远铭记乡亲们临别那声声质朴又灼热的承诺:“新米熟了要回来尝尝”;“杀了年猪一起热闹吃顿团圆饭”!人走茶凉本是寻常境况,但此刻心头回旋的却是这温厚馈言:是啊,为官一任,即便身影如微风拂过水面,然当离岸回看之时,若能在人心湖面上犁开几道微小却真实的涟漪,便是这平凡旅程最不平凡的收获:最厚的泥土会长出最挺拔的庄稼,最深的情谊能铸就最坚固的民心桥梁。
---此处隐藏3808字,下载后查看---
记好“民情日记”:党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走访了解到的群众诉求、困难、建议,能当场解决的马上办,不能解决的及时向支部反映。支部定期汇总分析“民情日记”反映的问题。
开展“微心愿”认领:支部定期征集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的“微心愿”(如修个灯泡、理个发、代买药品、辅导一次作业等),组织党员主动认领、帮助实现。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党员接待日”,由普通党员轮流值班;利用AAA群等,方便群众随时联系党员反映问题。党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预期效果: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员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更及时有效的回应和解决,党组织的凝聚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