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2022年末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问世,及随后展开的中国百模大战,引发了全球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数字技术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正在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商业生态和职场文化,有效利用数字技术不仅大幅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激发企业创新、增强员工效能及促进个人职业发展,促进人们物质富裕,而且也创造、发明了更多的精神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赋能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裕。

数字技术具有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能力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多层次、多内涵的丰富概念,是相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富裕要求而言的动态范畴,尽管还未形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确切定义,但毫无争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愿景一定是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得以实现。“精神需要—精神生产—精神享受”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而“需要—满足—新需要—再满足”是精神生活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只有观照到人的这种历史自觉,才能催生人的生产诉求和实践结果。从人类动机理论来看,精神需求的满足是驱动个体行为和自我发展的核心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当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如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因此追求精神生活、满足精神需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精神生产和享受的前提条件。

数字技术具有高效性、互联互通性、平等性和全周期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通用性强,去中心化,可以将不同的资源有效地联结起来,形成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的积极性,形成新的社会连接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户籍、区域、单位等组织边界,形成社会个体之间新的连接机制和相应的社会结构,为不同群体提供获取知识和资源的平等机会,有利于赋能精神生活的丰度和广度。

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创造出更多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使人的感官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心灵获得净化和宁静。作为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去中心化的平行世界、人类由碳基文明转化为硅基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人机智能”组成的数字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置了社交网络,被赋予了人类所独具的对外感知、社交、情感、思维、自我意识、判断力甚至自由意志、模式识别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工智能的行为和思维能够像人类一样灵活应对各种情境,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

---此处隐藏3217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发展,缩小精神生活的数字鸿沟。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和技术落后群体中,推广基础数字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通过政策补贴或减税,降低智能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成本,让更多社会群体能够平等地接触和享受人工智能赋能的精神产品。

第二,加强对数字技术伦理问题的规制,推动技术发展与社会伦理协调发展。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与社会伦理规范的完善同步推进。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快制定针对数字技术应用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算法偏见、隐私保护和自动化决策透明度等关键问题上,建立有效的监督与问责机制。通过提高技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减少因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增强公众对数字技术的信任感。

第三,构建职业安全网,推动劳动力向新技术岗位的过渡。随着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逐步取代传统岗位,政府应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保护政策,完善职业安全网,减轻个体因技术进步带来的职业焦虑感。通过职业再培训、技能提升计划等方式,帮助劳动者适应新兴的技术岗位,缓解因职业替代带来的精神压力与社会不安。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过渡措施。

第四,优化信息配置机制,防止信息过载与精神压力加剧。针对信息过载和数据洪流问题,政府和科技企业应加强对信息推荐算法的监管与优化,推动建立更加健康的精神生活生态系统。通过限制对算法的过度依赖和内容同质化倾向,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更多元和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同时,开发更加人性化的数字工具,帮助用户有效管理信息流,减轻因信息过载带来的精神疲劳。

第五,强化数字技术体系,防范系统性风险。政府应加强对关键领域(如医疗、金融、交通)的技术安全监督,推动数字技术系统的冗余设计和安全防护。确保技术失效时社会系统能够迅速恢复运行,减少技术依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建立技术失效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公众利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