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农民收入增长形式及主要特点分析与对策建议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xx农民收入增长形式及主要特点

(一)收入结构深刻变化,非农收入明显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xx农民收入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居民收入的途径不断拓宽,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民经营净收入在收入构成中占比不断下降;工资性收入占比波动较大,总体呈下降态势,但仍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净收入占比较小但相对稳定,转移净收入占比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占比由xx年7.5%增加至xx年35.2%。

xx年相较xx年,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13.8%,经营性收入占比下降13.9%,财产净收入占比保持较低水平,转移净收入占比上升27.7%。可见,转移净收入仅略次于工资性收入,其推动农民增收的作用逐渐显现。转移净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迅速凸显,不仅是因为近年来政府通过养老金或退休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生活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医疗费等方式向农户转移的收入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家庭非常住成员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寄回带回的收入迅速增多。(二)农民增收实现稳步增长,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

---此处隐藏3558字,下载后查看---

(一)坚持激活主体,不断打造增收新引擎一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思路,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发挥新型主体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就业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建立与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和销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将农户镶嵌到产业发展链条中,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开发农业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农村民宿等农村新业态,促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加快推进盘龙千亩桃园、三柳田园综合体、双乳千亩荷塘、凤堰古梯田民宿等农旅融合景区景点,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精心办好“四季旅游”“农民丰收节”等旅游活动,创新开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旅游场景,打造一批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农家采摘、民宿康养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优化农户在产业链上的增值分享机制,让更多普通农户也能参与到高附加值产业环节。三是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组织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群体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技术培训等各类农业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居民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村居民稳步提高收入。(二)坚持分类施策,不断激发增收新潜能

一是深化“链长制”,持续挖潜经营性收入。聚焦xx新材料、xx食品等8大重点产业链,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构建企业集聚、项目集合、产业集群、要素集约、创新集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抓好xx粮油、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指导好春播、秋播、夏收、秋收、补栏、出栏等常规性工作,守好全县50万亩播种面积和17.8万头生猪存栏的底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xx茶叶、xx猕猴桃、xx果蔬等特色产业,用好xxxx有机和“三沈”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等优势“土”资源,突出“品质、品种、品牌”等优质“特”属性,强化补链延链强链等提升“产”效益,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优质化发展,形成独有的“xx”品牌和无法替代的消费市场。大力推行套种、套养、划地到户、反租倒包、社企联营等多种方式,完善联农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小农户嵌入到全产业链上,为农户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二是鼓励就业创业,持续提高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平台建设,加强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点对点”劳务对接,推进返乡孵化基地、新社区工厂、手工编织培训等创业平台建设,多措并举提供就业平台。积极落实就业政策,优化就业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持续发展新社区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建设农村创业见习基地及涉农“创业孵化基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多渠道打造就业创业平台。三是激活乡村资产,切实提高财产性收入。一方面,要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村集体资金、土地、资产等发展要素盘活利用,增加农民分红收入。探索土地运营模式,通过适度规模流转或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探索资产经营模式,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厂房、仓库、生产装备设施等集体财产,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盘活存量,增加收入;探索资金运营模式,持续完善xx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分类管理村级扶贫资产,让每一份钱都发挥效益。同时,通过合法、民主程序入股经营稳定的企业获得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理财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大防范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风险,引导农民群众正确理财,合法提升财产性收入。四是优化补贴政策,提高转移性收入。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落实养老金、低保金、五保金、残疾人补贴等各项转移支付,按时兑付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一次性种粮补贴、产业发展奖补等政策,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不减,农村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三)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壮大增收新动能一是持续推进“三变”改革。巩固拓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和“三资”监管平台,积极探索撂荒地及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不动产抵押贷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有效路径,唤醒乡村沉睡资源、发掘闲置资源增收潜力,变荒山穷山为金山银山,全方位拓宽农村群众增收渠道,推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群众同增收、共致富。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等新路径,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xx县农村产权交易大厅,确保闲置资源资产上市交易,真正做到“应进尽进”。三是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步伐,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切实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题;鼓励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创新。

(四)坚持畅通渠道,不断拓展增收新空间

一是强化平台建设。建设完善xx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和营销店,健全完善xx产业营销管理服务机制。加大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重要农产品产区建设一批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加快“农超对接”推进步伐,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二是拓宽平台领域。组建xxxx农产品营销团队,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宣传xxxx产品。紧盯“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市场,以县招商服务中心为主体,利用各类招商活动,走出去广泛宣传xx农产品,力争将农民群众各类农产品传送到全国各地众多的消费者餐桌上。三是发挥平台优势。以“互联网+农业”为抓手,联结小农户和大市场,鼓励农村居民利用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网络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产销对接,完善零售网络,致力于建设线上线下融合,高效集约、协同共享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让“生鲜配送”“直播助农”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得到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