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商发展及物流园建设工作的专题协商报告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我市电商与物流行业呈现出加速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电商产业方面。2024年,全市网络销售额达13.49亿元,同比增长18.75%,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实现2.07亿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45.77%,网络销售额增速已连续三年位居安庆市前列。一是电商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省级示范园区、10个乡镇公共服务中心以及186个村级服务网点,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5G信号覆盖基本完成,成功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商服务体系,为电商业务下沉基层、服务乡村振兴筑牢根基。二是电商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全市注册电商企业突破2000家,覆盖农特产、旅游文创、轻工纺织等多个领域,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20000余人。培育省级电商示范企业X食品科技有限公司,X科技有限责任公司、X服饰贸易有限公司等年网络销售额超千万元企业10个,X、X等年网销超百万品牌21个,X、X等X产品17个。三是跨境电商领域成绩斐然。2024年产业园出口额达4.02亿元,同比增长36.27%。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首创首成,连续两年在省级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成功建成“X”,有力推动我市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二)物流体系建设方面。2024年X市快递业务量达3617.39万件,其中90%是电商快递件,连续三年增速保持在37%以上,2024年进入全省县域快递业务量20强县第15强。一是物流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市在册货运企业75家,货运车辆327台,现有品牌快递10个,快递公司14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县乡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快递分拨场地设有1个民营“三通一达一兔”快递共配分拣处理中心,1个邮政快递共配分拣中心,京东、顺丰等4个直营公司快递分拣中心,快递驿站51个。乡镇中转站实现全覆盖,“三通一达一兔”抱团进村17处。设置村级末端乡村邮乐购站点170处,覆盖164个村居。实施邮快合作,推进快递进村,全市大部分村居实现取件不出村、发件不出镇,城乡一体、双向流通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形成。深化寄递企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拓展跨境寄递渠道,“快递出海”步伐加快。三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推进。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支持企业建成冻库5个,有效解决优质农产品保鲜与运输难题,为农产品出村进城奠定了基础。

二、短板和不足

---此处隐藏3300字,下载后查看---

借鉴成都“双进工程”经验,推动“四通一达”入驻电商园,构建三级物流圈层,形成“上午下单、下午发货”的极速物流圈。建设核心圈层,整合现有物流配送资源,利用闲置厂房或土地,规划建设综合型智慧物流园,为上下游企业和物流运输企业提供以仓储为核心的货物运输、配载、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综合配套服务。引入中通皖西南分拨中心,配置自动化分拣线,不断降低物流成本。打造辐射圈层,争取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利用区域内多个高速出入口的便利条件,整合设立区域性冷链物流仓储中心,服务食用菌、石斛、肉禽、高山蔬菜等生鲜产品朝发夕至长三角。完善末端圈层,实现快递末端网点、快递综合超市、智能自提柜城乡全覆盖,推广“公交带货”模式,探索农村客运班线兼顾快递运输,行政村当日达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

(四)实施“电商英才”工程,破解人才结构性矛盾

1.激活本土人才资源。建立“农村电商带头人”培养机制,重点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选拔培养对象,为创业人才提供“注册登记、技能培训、资源对接”一站式服务,建议每年重点扶持一定数量的电商创业项目。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与省、市和本地职业技术学院(校)加强合作,重点培养跨境电商和农产品电商运营方面人才。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周末工程师”制度,吸引周边发达地区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线上指导,或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来潜创新创业。对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

3.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制定电商人才专项扶持政策,积极引导电商人才申报“农村电商带头人”等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将电商助农成效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获评省级以上荣誉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创业扶持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组织主播参与电商直播大赛,定期举办优秀电商团队与主播座谈会,建立人才服务专班,切实增强电商人才的吸引力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