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阐释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和重点任务。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我深感此次会议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结合我的多年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城市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今传统、粗放式发展已不可持续。会议对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判断具有深刻洞察力,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提出“五个转变”要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转变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转变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转变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这是对城市发展历史性转折的主动回应与要求。
二、人民为核心的理论创新
人民是城市空间的核心主体——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而非局限于经济指标的单一增长。会议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着重强调,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原则。
---此处隐藏2145字,下载后查看---
空间基因指城市空间在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的长期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且稳定的空间组合模式。每个城市都拥有其独特的空间基因:比如成都的林盘基因与茶馆基因,蕴含着川西平原特有的生活与社交模式;江南水乡的“水陆双棋盘”空间格局,塑造出苏州“城中园、园中城”的独特城市意象;华北平原的“城水关系”与“方城形态”,则为雄安新区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些空间基因并非静态的标本,而是鲜活的地方人民生活。在城市新的建设发展中,需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种活化传承,才是真正的人民城市。我们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勇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具体需从以下三个关键维度着力推进:
其一,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这为学界指明了亟待攻克的研究方向。当前,我们亟需改变以规模扩张等单一维度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转而构建涵盖创新活力、宜居水平、文化底蕴、生态品质、治理效能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全面的评估依据。
其二,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会议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城市治理新范式。通过优化治理结构、畅通参与渠道,促进个体行动的有机协调与集体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进而提升城市治理的系统性与有效性。
其三,赓续城市历史文脉。会议着重指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我们需以“空间基因”为钥匙,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转变。通过深入挖掘城市空间中的文化密码,当好城市文脉的守护者与传承者,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发展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