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PPT+讲稿)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6200字,30张)word

更新时间:2025-07 来源:网友投稿

政绩观是干部对如何履行职责、去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从政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深刻阐明“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为民造福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这一要求为党员干部科学认识和看待政绩提供了重要遵循,将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树牢正确政绩观,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一、深刻把握树牢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意义

政绩指为政之绩,即为政的成绩、功绩、实绩。从政党功能上看,每一个执政党都要在执政过程中进行利益代表并做出相应实绩。在现代意义上的西方绩效管理中,通常将经济、效率、效益的“3E”标准作为对公共部门的衡量评价标准,在导向上常常追求投入与产出比值的最大化或“顾客至上”理念。这与中国GCD所秉持的理念有显著差异。诚然,党的政绩创造也要考量效益等要素,但更为基本的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将之深深植根于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中,生动体现在党的一切奋斗、全部实践之中。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矢志不渝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充分彰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有利于把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体现党的使命担当、立党目标、理想追求,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如果在政治方向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明确强调“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重要领导指出,我们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33页)。正因为党始终保持GCD人的政治本色,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要在新时代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首要的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国之大者”、党之大计的深刻内涵,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落地砸实、开花结果。反之,如果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干事创业的方向就会走偏,正确政绩观也就无从谈起。

有利于恪守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脱离了人民,马克思主义政党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绩观历来为中国GCD所传承并一贯实践。对此,重要领导强调,“GCD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3年第13期)。这从深层次映射出GCD人干事业、创政绩,是为了造福人民,而绝不是为了个人私利或升迁得失。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GCD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又是人民的教师,他们每时每刻地总是警戒着不要脱离群众,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才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以君谱写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恢宏史诗。

---此处隐藏4255字,下载后查看---

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各地区各部门树立看齐意识、在政绩创造上对标对表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经过快速发展,已经比较健全,但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加强督查工作机制的协同性、统筹性,加快形成党委领导、党委办公厅(室)牵头抓总、部门分工负责、各方面参与的督查工作格局;从制度建设着手,加快制定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条例、规范地方党委政策性文件制定工作规定等《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已有计划的党内法规,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任务分工、督办落实、定期报告、检查通报、跟踪问效、监督问责等方面具备全链条、全过程的落地机制。鼓励和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好政绩观偏差清单制度。政绩考核是干部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基础工作,对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具有直接作用。按照重要领导“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以及《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等要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断规范发展,提高了广大干部提升政绩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诸多挑战,应进一步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政绩考核内容指标,不求多而求准,对其中关键性、引领性指标进行研究和设置,向干部队伍传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具体导向。加强考核工作的统筹机制建设,确定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中的运用方式,建立政绩考核与干部考核之间的程序化、制度化衔接。制定并用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工作清单,列出负面事项、划出底线红线,进行定期评估和研判,完善反馈机制,及时向领导干部反馈其在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促使其不断改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干部考核工作基础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工作机制运行,加大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力度,从选人用人维度强化正确的政绩导向。

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的刚性约束作用。对纠治政绩观偏差而言,党的纪律规矩发挥着重要的末端治理功能。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督促党员干部在干事创业时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惩处措施已经较为严格并执行有力,如何进一步推动从“惩治”到“纠治”,让干部修正错误并时时严格自律,是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的重点任务之一。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理论、实践和制度创新,突出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原则,蕴含“惩”与“救”的辩证法。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用好第一种形态是关键,应做细做实日常管理监督,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绩观偏差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把纠治政绩观偏差贯穿工作始终。在党内监督基础上,还应完善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以党的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的紧密连接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政绩观偏差问题。

坚持和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防范政绩观偏差,党员干部的党性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GCD员的党性并不会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初心也并不会自然保质保鲜。党的组织生活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作为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党员干部锤炼和提升党性的有效载体。应坚持和加强“三会一课”制度,树立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的鲜明导向,坚决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庸俗化。坚持和加强谈心谈话制度,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促进党内同志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并进一步探索领导干部接受党员、干部约谈机制,为防范领导干部政绩观偏差提供多元保障。在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等制度的落实中大力纠治形式主义,确保党员干部的党性始终在线并不断强化。

坚持和完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人民立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价值取向所在。坚持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干部与基层群众的经常性、深层次接触,除了能促进干部了解社情民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接“地气”中增进对群众的情感认同,克服官僚主义,从而真正从群众立场来谋划和开展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涌现了大量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创新,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防范干部政绩观偏差有直接推动作用,应高度重视这些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已取得的成果,并予以坚持。加强建设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到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和下访制度、基层办公制度、同群众谈心制度等,改进和创新联系群众方法,持之以恒推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常态机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