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是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的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这精辟地揭示了政绩观与工作作风之间的内在逻辑。政绩观一偏,形式主义的杂草就会疯长;思想的根子不正,行动的果子必然是歪的。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干部,我们工作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是“聚民心”的工程。如果我们的工作被形式主义所困扰,不仅会消解宣传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更会疏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深入思考和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时代课题,对我们每一位宣传干部而言,既是严肃的政治考验,也是必须恪守的职业操守。
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我感到,破除形式主义顽疾,关键在于对我们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几种倾向保持高度警惕和深刻反思。
一是要警惕陷入“为留痕而工作”的怪圈,以材料的厚度代替落实的力度。曾几何时,我们的工作中,“留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项工作部署下来,首先想到的是建方案、定细则、开会议、拍照片,然后是各类推进台账、问题台账、整改台账层层嵌套,最终汇集成一本本厚厚的“印证材料”。似乎材料越厚实,工作就越扎实。这种“以痕迹论英雄”的导向,极易让基层干部将大量精力耗费在“造材料”“补台账”上,工作重心从“干得怎么样”偏移到“写得怎么样”。我们下基层调研,有时会发现,一些同志对工作的实际进展、群众的真实反馈了解不多,但对档案盒里的材料却如数家珍。这种本末倒置,不仅增加了基层不必要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它会让我们习惯于在办公室里“看报表”“听汇报”,逐渐丧失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愿。真正的政绩,绝不是锁在档案柜里的报告,而是体现在群众生活改善的细节里,镌刻在百姓的口碑中。
二是要警惕追求“为场面而造势”的浮躁,以表面的“靓绩”遮蔽真实的民意。宣传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一定的声势和氛围。但这种“势”,应该是建立在扎实工作基础上的自然呈现,而非刻意营造的“盆景”和“样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时也不自觉地会陷入对“数据”和“场面”的过度追求。比如,考核一项宣传活动,过于看重在主流媒体刊发稿件的数量,导致一些单位为了完成任务,不惜花钱买版面;考核新媒体工作,过于看重关注量、点赞量和转发量,催生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各种工作群里“求转发”“求点赞”。我们组织的一些大型主题活动,有时也存在“领导来时轰轰烈烈,领导走后冷冷清清”的现象,台上的节目精彩纷呈,台下的群众却感受不深。这种重“显绩”轻“潜绩”、重“面子”轻“里子”的做法,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如同沙上建塔,根基不牢。真正的宣传效果,不是一两次活动的盛大场面,而是理论政策能否春风化雨般地深入人心,是文明新风能否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风尚。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我们管理区各部门主办的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超过了450场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但我们更应该追问,这450场活动背后,有多少真正走进了群众心里,转化为了推动发展的实际动力。
---此处隐藏1666字,下载后查看---
第一,校准政绩航向,向“民心”寻政绩。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人民群众。宣传工作的“功劳簿”,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书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完成一次深刻的转向:从“向上看”更多地转向“向下看”,从关注领导的评价更多地转向关注群众的感受。我们的工作考核和评价体系,也应作出相应调整。我们能否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宣传效果评估机制?比如,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将“阅读量”“发稿量”等过程指标,与“政策知晓度”“文明行为提升率”“区域美誉度”等结果指标结合起来。力求将政绩的评判权,最大程度地交还给群众。当我们的工作始终对准民心这个“定盘星”,那些虚假的、表面的“政绩”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第二,转变工作方式,向“实效”要答案。信息时代,宣传工作的阵地、对象、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不能再用老办法应对新挑战。要以科技赋能为契机,为基层工作“减负”,为宣传效果“增效”。我们正在推广的融媒体中心和智慧政务平台,其目的不应是增加一个新的“留痕”渠道,而应是打造一个高效的“服务”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点,实现宣传内容的“精准滴灌”,而不是“大水漫灌”。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推动“减上补下”,把更多的管理权限、人力物力投放到基层一线,让基层宣传文化单位有资源、有能力去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是否可以整合各部门的宣传资源,建立统一的宣传内容库和发布渠道,避免基层单位为了一个主题,应对多个上级部门的重复要求。以实效为导向,倒逼我们创新工作方法,挤掉形式主义的水分。
第三,锤炼过硬本领,向“队伍”要力量。整治形式主义,最终要靠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宣传干部队伍,是抵御形式主义侵蚀最坚固的堤坝。我们要营造一种崇尚实干、鼓励担当的内部氛围。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让那些“老黄牛”式的干部、能够沉下心来做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的干部,有舞台、受重用。同时,要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宣传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鼓励干部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善于把握舆论规律的“行家里手”,而不是只会收发文件、组织会议的“勤杂员”。我们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去。
破除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功,树立正确政绩观需久久为功。这既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也是推动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将以这次学习研讨为新的起点,不断反思、检视、提升自己,努力做到心中有民、手中有招、脚下有土,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我们的政绩,真正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