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xxx”期间,我市以xx个贫困乡、xx个贫困村为主战场,规划建设安置点xx个,搬迁xx户xx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x户xx人;自然村寨整体搬迁xx个、xx户、xx人,整体搬迁人数占总人数的xx%。目前,已全部完成搬迁入住任务,全面转入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阶段。
(二)“两个社区”创建主要做法。xx年以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我市先后出台了《xx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xx市关于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建设加快“两个社区”创建的通知》等文件,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安排,按试点先行、全面推进、巩固完善“三步走”的方式抓好“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工作。一是围绕“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营造良好环境。在安置社区建设图书室、文体广场、健身设施、老年人和儿童看护中心等设施,开展全民阅读、文化表演、全民健身(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群众达xx万人次。健全安置社区居(村)规民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居民间互相尊重、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积极在搬迁群众中开展思想教育、新市民教育,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xx妇女夜校”等平台开展感恩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组建红白理事会、邻里互助组。二是围绕“平安稳定、精神充实”强化社区管理。市公安局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警务室xx个、在建xx个,配置警力(含辅警)xx人,其余均由就近村(居)的警务室或警务联系点兼顾,实现安置社区警务全覆盖。紧密衔接城乡城乡医保、低保及养老保险,xx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xx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xx人转入安置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xx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xx人享受城乡低保。三是围绕“入住充分、就业充足”持续增收。通过不断优化安置点居住环境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入,xx户群众参与“三变”改革,全市xx年、xx年搬迁群众确权登记的承包地达xx亩、登记山林地xx亩,发放退耕还林等补助金xx万元。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青妇等单位,开展劳动力全员培训,提高人岗匹配度,共培训5883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岗位26765个。建立38897人就业信息台账,在29个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基地56个。四是围绕“生活便利、内外相融”构建服务载体。在全市200户以上安置点单独设立党组织和居委会,完善社区“一站式”服务。市教育局在安置点原有135所学校(幼儿园)的基础上,新配套建设学校22所,招聘特岗教师765名,全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学生就近就学。市卫生健康局在已建成67个医疗机构的基础上,新建、改建10个卫生院(室)、服务站。8个安置点建成农贸市场19716平方米、摊位300个、门面596个。城市区域内的搬迁安置点公交开通率达100%。
二、取得成效
---此处隐藏5039字,下载后查看---
(四)分类管理,精准帮扶,营造社区和谐生活。一是做好贫困群众搬迁后的后续服务管理,随访到户、关怀到人,包保责任人对搬迁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应跟踪到位、有关情况应做到动态精准,根据贫困户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帮扶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遇事有人帮,特别是因病、残、弱致困的搬迁群众应得到社会更多关注和特别照顾,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符合政策的要纳入社保托底,确保安置点不成为新的“贫民窟”。要处理好搬迁户同安置点周边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关系,警惕并防范群体事件风险。二是借鉴先进城市社区物业管理经验,将有高层建筑的安置点社区的电梯安全问题作为重点,排查安全隐患,警惕高空坠物、电梯关人等事件,加强电梯安全使用培训、做好电梯紧急情况预案、及时维护维修故障电梯。三是积极组织引导社团组织、知名企业及各类社会力量资源对口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吸引资金、项目落地安置点,倡议民主党派、志愿者到安置点开展社会公益、智力扶贫等社会服务活动。四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强化社区服务阵地和物业服务管理,完善党员管理服务体系,做好集体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培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构,为搬迁群众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五)盘活资产,增加收入,让群众住得安心顺心。一是盘活迁出地“三块地”,进一步明晰在宅基地复垦复绿、原有土地和宅基地产权、户籍转接等方面政策规定,有条件的由国有企业平台统一开发盘活,明确对搬迁群众的最低收益返还标准。不具备统一开发条件的,参照退耕还林标准组织种树种草,按标准给予迁出群众一定的补偿。二是加强安置点集体资产管理,为安置点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将安置点资产划归安置点集体所有或将收益指定用于安置点集体经济,组建公益性经营服务团队,整合商业用房、停车场等公共资源,确保集体资产运营收益用于本安置点公共维修、公益性支出。三是在安置房产权未明确界定之前,由于无法建立公共维修基金,应落实公共区域维修和公共事务支出由县、乡财政予以保障。
(六)加强引导,思想发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一是准确把握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清醒认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艰巨性,避免对政策的误读、误导、误传。二是在安置点继续稳定执行贫困户包保政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情感上的关心,引导搬迁对象从“村民”向“居民”转变,更快融入新环境、新生活。三是发挥好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自治组织的作用,帮助搬迁群众思想脱贫。通过算好搬迁经济账、收入账、政策账,耐心说服引导搬迁群众合理表达诉求,建立合理的期望值,树立摆脱贫困的志气,促进社区矛盾化解和社会和谐。四是抓好搬迁群众学习教育,上好新市民第一课,学习文化卫生健康知识,帮助搬迁群众树立融入社区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的自信心。
(七)分类推进,培育产业,切实保障群众就业稳增收。一是大力发展扶贫车间,根据安置点劳动力情况,尽量组织搬迁群众到扶贫车间就近就业或者居家就业。二是鼓励小微企业到安置点附近的园区集聚发展,择优培育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综合商贸城、建材专业市场、家具家电市场,完善现代物流、冷链、仓储、信息发布、电商平台等配套功能,提高安置点就业岗位供给水平。三是因地制宜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产业,做好引导和服务,创建地方特色品牌,带动贫困户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四是落实搬迁户转移就业补贴政策,加大对用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公益岗位兜底就业,支持和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五是强化就业培训,不搞千篇一律,根据搬迁群众就业意愿和自身条件,相对集中地开展家政服务、护工等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多渠道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实现“一户一技能、一户一产业、一户一就业”。
(八)重点关注,着眼长远,用教育助力群众脱贫。青少年既是家庭的希望,又是社会的希望,要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斩断穷根,根本办法还在于让搬迁群众的青少年子女在搬迁后接受良好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一是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入学的帮助和管理,做好学位、学籍转接等工作的衔接,组织志愿者为安置点群众子女开展辅助教育、心理教育。二是在安置社区配备图书室(图书角),针对以青少年为主的读者群体,提供励志类读物、教辅读物、儿童读物等,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是整合安置社区及其周边社区文化、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培训,帮助贫困户提升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四是做好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子女减免学费和发放生活资助的工作,确保其不因贫困而耽误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