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对接机制。聚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立xx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借助科技镇长团资源优势和桥梁作用,构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互动机制。在供给侧,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拜访高校院所达xx余次,科技局与市内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部门普遍建立常态化联系,定期组织“成果转化校企行”活动,累计线上线下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千余项,覆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在需求侧,深入企业一线挖掘技术需求,将需求难题面向高校科研团队征集解决方案,以“揭榜挂帅”形式为企业精准匹配专家,促进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2024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xx亿元。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深化校地协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与xx大学共建xxx实验设施,推进xxx制造大科学装置培育工作,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五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推动xx与xxx共建“xxx集成中试线”,打通xxx集成工艺线。强化新研机构与产业深度融合,全区市级备案新研机构xx家,2024年新研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营收突破xx亿元。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xxx、xx2家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纳入市级管理,实现了零的突破。同时,正在加快概念验证中心培育,加速挖掘和释放基础研究成果价值,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提供核心支撑。
三是深化校地融合。聚焦产业需求,强化载体共建,与xx大学、xxx工程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学院,围绕封测技术、芯片设计等领域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形成“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深化平台链接,与xx大学合作设立研发及转化平台,与xx大学共建大气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院,与xx工业大学共建绿色智慧化工技术与装备研究所,与xx工程学院共建技术转移中心xx分中心。同时,在医疗科教领域,xx中医院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挂牌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中医院,xx人民医院与东南大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附属医院,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持续汇聚科教创新资源,推动优质项目落地。
---此处隐藏3047字,下载后查看---
三是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缺口较大,复合型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不足,既懂技术创新又熟悉产业规律、资本运作的高能级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市场化服务机构培育相对较少,部分机构仅提供基础信息对接,缺少知识产权评估、商业模式设计、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等全生态增值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深化供需精准对接。构建常态化的供需对接机制,持续开展“成果转化校企行”活动,建立“每月一访”制度,依托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专业人才队伍,搭建多层次的常态化校企合作对接平台。通过定向推送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动态征集企业需求等方式,优化技术转移跟踪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与技术需求精准匹配。二是强化平台载体支撑。聚焦创新链、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支持原子极限微制造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序列,鼓励新研机构、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加快前瞻性产业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类孵化器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转型,支持行业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挖掘一批既懂产业、又懂招商,更能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的专业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积极探索具有xx特色的产学研融通发展模式,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等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中小微企业转移应用。
四是聚力创新生态优化。加强政策集成供给,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技术转移奖补等政策,提高企业承接高校成果的积极性。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人才赋能,细化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强化金融赋能,联动相关部门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优化“宁科贷”服务,多举措满足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