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坚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统计造假行为,不仅干扰决策判断,损害政府公信力,更会扭曲经济发展信号,阻碍高质量发展进程。近年来,我区在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不可掉以轻心。下面,我讲4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政治三力”为航标,筑牢防治统计造假的思想根基
总书记强调:“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党中央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基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重要依据。防治统计造假,绝非简单的业务问题,而是严肃的政治责任。我们要以“政治三力”为引领,切实增强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锤炼政治判断力,洞悉造假本质与深层危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查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统计造假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表现。个别地方为追求短期政绩,在GDP、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上“注水”、“打折”,制造虚假繁荣,看似一时“风光”,实则透支发展潜力,误导国家宏观经济决策。要将防治统计造假作为是否讲政治的“试金石”,深刻认清其本质上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离,是对党的执政根基的侵蚀,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对造假行为“零容忍”。
---此处隐藏5993字,下载后查看---
四、以“久久为功”为信条,笃行防治统计造假的恒心韧劲
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防治统计造假同样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艰巨任务,要持续性的制度完善、能力提升和生态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有丝毫松懈。
(一)持续推动统计法制与时俱进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深化。面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以及统计监督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主动研究修订《统计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执行措施,及时填补法律漏洞,增强处罚威慑力。要持续优化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分工协作机制,研究探索向乡镇(街道)派驻统计机构或统计人员的有效路径,推动统计力量向基层延伸、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融合。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国民经济核算协调机制。坚决破除地方GDP总量和增速排名等可能诱发干预的体制机制因素,更加突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导向。
(二)稳步构建全流程智慧化统计监督体系。将信息技术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于统计监督全过程,在已有大数据平台基础上,融合更多元的跨部门数据,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和穿透力。要利用区块链、数字水印等技术,实现从基层数据采集员到最终发布数据的全链条留痕、可追溯、不可抵赖,为精准溯源、锁定责任人提供技术支撑。要开发和应用智能化统计执法辅助系统,支持线索分析、证据固定、文书规范生成等环节的高效处理,提高执法效率和质量。(三)精心培育崇尚真实、恪守诚信的统计生态文化。统计生态是防治造假最深层次的土壤和保障。要从领导干部抓起,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中心组学习内容,持续深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统计重要性的认识、对统计数据质量负责制的敬畏之心,杜绝任何形式的“统计调度”、“数据摊派”。要从统计队伍筑基,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将“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职业操守内化为统计人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建立健全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要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切入,深化统计普法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各界对统计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和认同感。完善企业统计信用承诺和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诚信统计。弘扬坚持原则、抵制干预的正面典型,批判曝光造假失信的反面案例,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真实统计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防治统计造假工作,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和区域发展的主要责任人,我深知责任重如泰山。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高度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敬畏感,将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融入区域治理的各环节、各方面,不断提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统计支撑,为建设现代化XX作出应有贡献!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