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单位关于在编人员队伍建设情况的分析报告

更新时间:20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我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0名,截至2025年7月底,实有在编人员85名,空编15名,空编率达到15%。近年来,单位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补充新鲜血液,近三年累计新进人员18名,但同期因调动、辞职等原因流失人员达23名,人员净流失5名,队伍的稳定性面临严峻考验。

(一)人员结构分析

1.岗位结构。现有85名在编人员中,管理岗位20人,占比23.5%;专业技术岗位55人,占比64.7%;工勤技能岗位10人,占比11.8%。专业技术人才是单位主体力量,但高等级岗位设置偏少,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2.年龄结构:整体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布。35周岁及以下青年干部24人,占总人数的28.2%;36至45周岁的中坚力量38人,占比44.7%;46周岁及以上人员23人,占比27.1%。青年人才储备不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龄断层隐忧。

---此处隐藏2435字,下载后查看---

面对上述问题,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坚持问题导向,从“引、育、留”三个环节协同发力,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组合拳”。

(一)创新“引才”机制,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筑牢队伍“蓄水池”一是优化招聘策略,提升引才精准度。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在制定招聘计划时,对单位岗位需求进行更精细化的调研。对于部分专业性强但报名人数少的岗位,可适当放宽专业、年龄等限制,或探索“先面试后笔试”的灵活招聘方式。同时,加大对“本土人才”返乡就业的政策宣传与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本地生源回乡建设。二是强化校地合作,建立定向培养通道。主动与省内外高校对接,特别是与我县产业发展方向契合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县奖学金”、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定向委培等方式,提前锁定优秀人才,为单位发展储备“源头活水”。三是升级宣传模式,讲好单位与*故事。改变过去单一依赖官方公告的招聘宣传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生动、详实的宣传材料,全面展示我单位的工作职责、事业平台、文化氛围以及*县优美的人居环境、积极的人才政策(如人才公寓、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提升我单位和我县对人才的吸引力。

(二)畅通“育才”渠道,激发队伍内在活力,激活发展“动力源”一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职业成长“天花板”。坚决贯彻落实事业单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为管理人员打通纵向发展的通道。在专业技术岗位方面,积极向省、市人社部门争取政策,适当增加我单位中、高级岗位职数。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向基层一线倾斜的政策,对长期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予以破格申报、单列评审的优待,确保其贡献得到认可,价值得到体现。二是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赋能干部职工成长。建立常态化、多层次的在职培训制度。一方面,强化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身份认同和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围绕单位核心业务和未来发展方向,开展“订单式”专业能力培训,鼓励并支持在职学历提升和技能深造,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是实施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梯队。借鉴我县将130余名专业人才纳入后备库跟踪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单位内部建立青年后备人才库。通过“导师帮带”、轮岗交流、压担子等方式,对有潜力的青年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和动态跟踪,确保关键岗位后继有人,形成良性的人才梯队结构。

(三)优化“留才”环境,提升职工归属感与幸福感,稳固事业“压舱石”一是健全薪酬激励与福利保障体系。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与公务员相协调的收入增长机制和福利待遇标准,逐步解决事业单位人员交通补贴等关键性待遇问题,实现“同城同酬”。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与分配办法,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紧密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让干部职工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加强人文关怀,营造“家”的氛围。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青年职工制度,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积极协调解决新进人员在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科学统筹工作,切实为基层减负。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规范人员抽调借用程序,杜绝随意性、长期性借用,确保单位核心力量能聚焦主责主业。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推进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为内部减负增效,严格控制不必要的会议、文件和检查,保障干部职工的休息权利,创造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工作环境。

人才队伍是推动单位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根本保障。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以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全面落实各项举措。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全单位上下的共同努力,定能逐步破解人才难题,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为奋力谱写*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